第12部分(第2/4 页)
道,“阿瞒,看来你平时花了不少功夫。”
李隆基垂首笑了,悄然一句,“这都是她的功劳,她常说民族之间的融洽是国家稳定的根本。”
圣上挑了挑眉峰,没有料想他的背后还有如此高人,“她,哪个她啊?”
“花颜啊!”话一出口,李隆基随即久久愣住,他本来想说杨湄儿,可是下意识脱口而出却是花颜的名字。
圣上微微蹙眉,沉声叹息,“居然是她,此女竟有这般见解,还真是难得,看来果真不能小觑任何人。”
见父亲面露深色,李隆基心中一震,“父皇,花颜绝没有对政事指手画脚之意,还请您……”
话音未落,圣上哈哈大笑,“你曲解我的意思了,改日你去玉真观将她接回来,难得有人忠心耿耿为你,多一个人为你出谋划策也好,让她留在东宫,不做嫔妃,做你幕后军师也不错。”
李隆基一时欣喜若狂,不知该用何种言语道谢,郑重地俯身跪下,“儿臣恭谢父皇成全之恩。”
圣上缓缓抬眸,深邃的目光一直伸向远方,“朕没有别的意思,只是希望有人能够助你一臂之力,毕竟你皇姑母是一个难以抗衡的强劲对手!”
翌日,睿宗皇帝命李隆基在麟德殿接受吐蕃使者的朝拜与觐见,吉时已至却还未见使者丹玛尔的身影,在场众臣皆惊愕不已,纷纷窃窃私语,交头接耳的小声议论。
远处隐隐有放肆的轻笑声传来,只听黄门内宦宣道,“太平长公主驾到——”
众臣俯身跪拜,李隆基冷眸注视着殿门大*,只见一个耀着金红之光的影子闯入眸中,那刺目的光芒耀得人睁不开眼,太平公主嫣然巧笑而至,笑声如清脆的银铃般久久回荡在殿堂里。
她的身后毕恭毕敬地跟着一身绫罗绸缎,肤色酱黑的吐蕃使者丹玛尔。
她缓缓落座,轻蔑地抬眼一瞥,俯瞰着满堂朝臣,朱唇微启,“今儿这般隆重热闹,怎么没有人通知本宫呢?”
一见此状,李隆基的心里顿时明白了七八分,微微躬身行礼,冷声不悦道,“父皇已指派儿臣接见吐蕃使者,儿臣不敢劳烦皇姑母大驾。”
点着嫣红唇脂的唇角牵起一抹冷艳的微笑,李令月轻轻拨动着腕上的龙凤五彩金钏,不屑一顾道,“这话倒是奇了,本宫不来也未见这吐蕃使者前来,本宫一来,这使者便来了……看来他们只知本宫,而不知你太子殿下啊!”
这摆明是挑战太子的崇高地位,李隆基不气也不恼,漫不经心地冷笑道,“既然皇姑母不辞辛劳,那不妨与侄儿一齐见一见这吐蕃使者。”
丹玛尔俯身恭禀,“大唐天朝与吐蕃乃亲密无间的舅甥关系,蒙天恩先后赐予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我主赞普恭祝天朝圣君万寿无疆,特献上稀世珍宝百余件,藏马千余匹,希望大唐天朝能重启唐蕃故道,重结汉藏人民的情意纽带。”
唐蕃故道,延绵约六千里,从长安出发,溯渭水,越陇山,过秦、临二州,登日月山,至吐蕃都城逻些。
未等李隆基发话,太平公主笑道,“请使者回逻些告知赞普,圣上早有重启故道的意思,让他耐心等待。”
李隆基冷眼旁观,心中暗暗一惊,太平公主自作主张,借此收买人心,他不能任其肆意妄为,定要借此之际成功反击……
第十二章 明争暗斗(3)
午膳时分,太平公主赐宴款待吐蕃使者,李隆基没有前往,而是一刻不停地赶往蓬莱殿,向父亲汇报接见吐蕃使者以及关于重新开启唐蕃故道的事宜。
一切皆在圣上的意料之中,只见他的唇角隐着森寒如冰的冷笑,“由此看来太平已经沉不住气了,她想牵制你,架空朕,从而全权掌握一切。”
“父皇,您有何高见,是动还是静?”
圣上神色平和,带着慈祥的笑意,轻声反问道,“阿瞒,你对重启唐蕃故道有何看法?”
李隆基抬眸望向父亲,笑意淡淡,“儿臣当然赞成重启,大唐与吐蕃既是盟友又是敌人。前尘往事犹记心中,咸亨元年的大非川之战,薛仁贵所率四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大唐被迫撤消安西四镇(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安西都护府迁至高昌,此后连年用兵,冲突不断,导致唐蕃故道中断数年之久;时至今日,以强制强,以战止战,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或许该换一种思路想法——重启唐蕃故道,繁荣往来贸易,促进汉藏交流,不一定只靠和亲联姻……”
圣上笑而不语,专心致志地听完李隆基的话语,“朕的阿瞒果然成长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