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2/3 页)
么顶尖高级人才。
采访主要针对马肯森太太的故事展开,中间串联了不少对莎赫蒂战俘营的询问,美国记者太能挖坑,稍不注意就被他们带进坑害苏联人的陷阱里,虽然说那些关于战俘营的肮脏传闻都是真的,但绝不能从他嘴里说出来。
最后,美国记者问他,“请问你现在最希望拥有的是什么?马肯森先生。”
海因茨回答,“是自由,至少让我回到慕尼黑去祭拜我的母亲。”
记者也变得肃然,并衷心地祝福他,“希望你的愿望成真。”
“是的,希望,感谢上帝我们至少还有希望。”
篇幅冗长的报道以海因茨的最后一句话结尾,感动了无数人。在经历战火硝烟与相互屠杀之后,作为渺小而卑微的普通民众,也许能够拥有的也只剩下希望而已。
同时,克罗洛夫大尉对于海因茨在此次报道当中谨慎配合的态度也十分满意,当然也就对他的个人评价打了高分。
一九四九年六月,在漫长的刑期之后,斯大林下令释放第一批德国战俘。由于马肯森太太的感人故事,海因茨的名字也赫然在列,而米勒因为党卫军的关系没能赶上这一批,但他仍然乐观,在离开之前陪同海因茨一起把卡尔的骨灰挖出来——小卡尔被装在素素带来的饼干盒子里,每一天都在和黄油曲奇一起欢快地舞蹈。
“你可真是好运。”米勒弯腰挖土,忍不住羡慕起了海因茨的狗屎运,“迟早我也会找到愿意为了我跑来战俘营的好姑娘。”
海因茨不答话,还是木头人样子,蹲在冷杉树下用手刨出了小卡尔。
米勒把铁铲扔到一旁,一屁股坐在石头上,享受着午后的凉风,“你的中国姑娘也和你一起回慕尼黑吗?”
“不,她还要在莫斯科参加毕业典礼。”海因茨细心地掸开饼干盒上的泥土,难得耐心地向米勒说明,“而且我们得坐闷罐车回去,我可不想她受这种苦。”
“真羡慕你。”米勒感叹。
“你有我的地址。”
“当然,我一定会去慕尼黑找你,到时候咱们再一起好好喝一杯,我不信你酒后也这么不爱说话。”
“我等你。”
“是的,长官。”米勒脱帽,向他行礼,“祝你好运,海因茨。”
七月,海因茨登上了西去的闷罐车,带着十年梦魇,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考芬格大街还是老样子,安娜在道路尽头朝他挥手,莱曼太太给予他最温暖的拥抱,妹妹苏珊娜早已经出院,安安静静地坐在庭院里等他,“海因茨,我的礼物呢?”她朝他伸手,她的记忆仍然停留在苏联军队攻城之前,“你答应我的,巴黎的香水和比利时的玫瑰。”
“当然。”他带着盛满泪水的眼睛拥抱她,“我会给你一切,我的宝贝。”
毕业项目比想象中困难,素素忙得焦头烂额,终于在八月顺利毕业。但她还有诸多杂事需要处理,拖拖拉拉的,总算在十月末从莫斯科出发,并在十一月三日到达慕尼黑中央车站。
隔着老远,她就瞧见一位英俊的男士,捧着一束红色玫瑰花站在出站口处瞭望,他焦急地在人群中搜寻,试图从一张张或陌生或熟悉的脸孔当中寻找到他挚爱的妻子。
“我记得,我并没有通知你我会在今天达到。”素素从身后拍他肩膀,他转过身,惊喜万分。
“我每一天都在等,从柏林到慕尼黑的列车只有这一班,我每一天都在等你。”
“如果我一直不出现呢?”
“那就一直等下去,直到天荒地老。”
“油嘴滑舌。”素素笑着,踮起脚亲吻他,“我回来了,海因茨。”
他们彼此落泪,相视微笑,“我也回来了,伊莎贝拉。”
他们回答考芬格大街的屋子里,苏珊娜姐姐安娜接走,老房子便显得空荡荡的。然而今天,它迎来了它的女主人,它必将热闹起来。
素素换过衣服就在厨房里忙碌,两个小时之后,她将一只显得笨笨的小蛋糕端上桌,上面歪歪斜斜地写着“生日快乐”,就像她的黄油饼干,仍然没有任何进步。
但海因茨比谁都高兴,他抱着素素在客厅里转圈,“噢,我的宝贝儿,你还记得今天是我的生日!”
“是是是!快放我下来!”
果然,婚后立刻对丈夫失去耐心,她几乎是在呵斥他。
海因茨老老实实地坐回桌边,在一根白蜡烛面前双手合十。
“许个愿吧。”素素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