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3/4 页)
五间楼房被炸的粉碎,潘发家的谷仓也被打垮了,“惰底门”旁边一棵两抱的大树被轰得四分五裂。
有颗炮弹落在潘命家门前的泥潭里,没有响。潘命咋咋呼呼地问潘发:“发呵,我家的那个炮弹怎么办?”潘发气急败坏地回答:“鬼才知道怎么办,难道你想把它搞炸了不成?”
两颗炮弹落在“惰底门”附近,气浪把寨墙上的木栅栏掀翻了,只留下一米来高的光秃秃的石头基座。四个护寨队员不顾一切的冲上去、努力想把栅栏支撑起来,结果,鬼子机枪一通扫射,几个后生全被打倒在石垛子上。
老族长看见这情形,知道寨子守不住了,他果断下令:“打开‘姑登门’!全村人都到山洞里避难。”战乱的时候,族长的意见就是山寨的“最高指示”,村民们听从号令、扶老携幼,以最快的速度向山里奔逃。
“姑登门”外有几棵大树,能够暂时遮挡住日军视线,出了寨门、翻过一道坡坎就能进入大山。水族人一生都与山林打交道,对爬坡越坎早已习以为常,寨门一打开,男女老少立刻蜂拥而出,使出全力向山上跑去。
村民一爬上坡坎,就被远处的日军看见了,他们迅速追赶过来。但是,鬼子和“姑登门”之间还隔着一大片水田,冬天,稻田里的水放干了、新近又被翻犁过一道,于是就变成了一块块的烂泥塘,日本兵不善于在田埂上奔跑,跑没几步就滑倒在水田里,摔得浑身都是稀泥巴。如此折腾了几番,给老百姓的逃亡争取了时间。
但是,石板寨毕竟有着一百多户人家,全村人口弃寨而逃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按水族的规矩,逃难的时候,老人和小孩先跑,年轻男人负责断后,阻击日军的重任就落在了护寨队员们的身上。
“惰底门”的寨墙被敌人的炮火轰塌了,一群群的鬼子向这段光秃秃的石头垛子冲杀过来。
负责守卫“惰底门”的是潘比的小队,他们堵住缺口,先用土枪打、再用“青冈炮”轰,硬是用原始的武器打退了日军的一次进攻。
“青冈炮”是用青冈木做成的土炮,弹药是火药加上毛铁砂子,用这样的兵器轰一炮两炮还可以,遇到敌人连续进攻就不行了。潘比他们打了一阵,冲进寨子的日军越来越多。
看看守不住了,潘小队长就跑到“姑登门”求援。瞧见潘发总队长倚着大树向水田里的鬼子射击,身边也没剩几个人,他问:“发啊,人都跑上山了没有?”
潘发朝山坡望了望,说:“还没有,你再去抵挡一下。”
潘比叹了口气、带着哭腔说:“妈也,老子今天活不出来了”,拎起猎叉、又带着伙伴们跑了回去……
随后,潘比和他的小队,十一个人全部战死在了“惰底门”。
日本鬼子终于追上了山坡。而这时,石板寨的村民已经钻进了“梨洞”。
鬼子追到洞口,占领了外面的“亮洞”,村民们就往“黑洞”里面躲。
“梨洞”是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洞外有一些野生的梨树,洞口附近宽敞高大、光线也比较好,所以被称为“亮洞”;在“亮洞”的底部有个小洞口,再往里走,溶洞就变得狭窄潮湿、曲折幽长,伸手不见五指,因此被称为“黑洞”。
“梨洞”是水族人传统的避难所,村民们对“黑洞”的环境很熟悉,可日本人却对黑漆漆的溶洞十分害怕。几个鬼子在洞口边上探头探脑、有点拿不定主意,这时候,潘秀辉从里面给了他们一炮。
溶洞的外面看不清里面,而里面的人看外面却很容易。潘秀辉把“青冈炮”架在黑洞里,处于“亮洞”位置的鬼子根本就看不见。敌人正准备钻进小洞口,“轰隆”一声、土炮响了,铁砂子把小鬼子掀翻在地,爆炸发出的巨响震得洞里的钟乳石“噼里啪啦”往下掉,日本人以为洞子要塌了,吓得连“亮洞”也不敢呆,拖着被打死和打伤的同伙、连滚带爬的逃到外面去了。
潘发和潘晓没能进入“梨洞”。
他俩为了掩护村民,被鬼子阻断了进洞的退路,只好躲在田埂边的荆棘丛中。在贵州,有很多野生植物是终年常绿的,大一点的灌木丛,埋伏几个人不成问题。
隐蔽的位置很安全,不会被敌人发现。可两个人看见鬼子进了山上的洞口,又听见洞子里传出土炮的声音,难免有些担心,于是就离开了藏身之所,向山坡上摸去。
潘晓穿着一件长袍式样的棉衣,爬来爬去的很不方便,潘发说:“你把棉衣脱了嘛”,潘晓就把袍子脱下、搭在肩头。
这时候,洞子里走出了一伙日本兵,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