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4 页)
到满60岁时才能“免老”,即解除承担的摇役、兵役。摇役、兵役之多之繁,为历代王朝所罕见、〕如“北筑长城四i一余万,南戍五岭五十余万,阿房骊山七十余万”,这种大肆征伐的结果直接造成了“丁男被甲,丁女运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的惨象。秦法的日益繁苛,用刑严酷,使天下百姓因触法收监的人数越来越多。就秦国而言,早在商鞍变法以后,秦法就以酷烈昭著于世,法律条文繁密如茶。商鞍还首创了“什伍连坐”之律,即一人犯法,举家连坐,邻里蒙难。从1975年在湖北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来看,秦法之烈,中外罕见。如有律文规定:“五人盗;赃一钱以上,斩左止,有(又)默以为城旦。”就是说,如果有五人共同行盗,赃物超过一钱,就要断去左脚,并在脸上刺字,判为城旦(刑罚名,刑期四年)。甚至有人偷摘别人的桑叶,赃物不到一钱,也要被罚服摇役三十天。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更是过分迷信法律的作用,“事皆决于法”,并“专任狱吏”,把战国时期法家学派主张的法治思想推向极端,其苛法有增无减,族诛连坐,使人民稍有反抗,即遭残酷镇压,有时甚至清白之室也闭户受祸。在这种情况下,蒙冤定罪的囚犯多得数不胜数,走在大街上的行人有一半穿着罪人的囚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本来,秦王朝建立后,曾饱受战乱之苦,热切渴望统一的广大人民,对秦朝抱有很高的期望,正所谓“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只要秦朝统治者略加安抚,则天下不难出现升平的景象。但秦朝统治者恰恰相反,滥用民力,施行苛政,终于成为逆历史潮流的反动势力。
既然一个王朝的统治者已成为广大民众的对立面,那么这样的残暴统治就自然会激起人民的反抗。早在秦王朝建立的初期,就出现了如英布、彭越等所谓的“群盗”,并敢于与前来镇压的秦军对抗。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民众也开始或明或暗地以各种方式开始反抗。历史上曾流传着这样一个奇特的故事: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忽有一块大陨石坠落在东郡(今河南淮阳县西南)。有人因痛恨秦始皇专横跋息,穷奢极欲,给天下百姓带来无尽苦难,就借此机会偷偷在这块大陨石上刻了七个大字:“始皇帝死而地分。”此事一出,很快在百姓间传开,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争相目睹这块“神石”的风采。东郡郡守得知此事,不得不立即呈报朝廷,秦始皇闻奏大怒道:“什么奇石怪石神石,定是那里的黔首刁民诅咒联,故意在石上刻字。”于是下令御史前往东郡严加查办,因当地无人承认在石上刻字,秦始皇索性发一道命令,将那陨石附近的人全部抓起来不分男女老幼统统杀掉,然后又派官兵将那颗大陨石扔到火中焚毁。
秦始皇这样做的结果,未能镇压住人民的反抗,反而更加激怒了广大民众。就在这一年秋天,又出现了一件奇事:秦始皇的一位使臣从关东来,经过华阴,出平舒道(今陕西省华阴县附近),忽有一人上前说道:“今年祖龙死。”使臣感到莫名其妙,再想细问,那人已钻人了道边的树林不见踪影。使臣在回都城咸阳的路上反复琢磨这句话,并渐有所悟。原来“祖”字应作始字解,“龙”为君象,那么“今年祖龙死”的寓意应是“今年始皇帝死”。看来这又是百姓们对秦始皇帝的诅咒。
面对人心思变的局面,秦始皇仍不知反省,依然我行我素,推行他的暴虐政策,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种残酷的制度没有推行多久,他自己就命赴黄泉了。
史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带着左承相李斯和小儿子胡亥,在近侍中车府令赵高等臣僚、太监的簇拥下,开始了第五次、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出巡、
大队人马伴着初升的旭日从都城咸阳起程。在和风丽日下出武关,过丹汉两水域,沿长江东下分别到达虎丘山和会稽岭。秦始皇在会稽岭祭奠大禹,刻石颂功,并针对东南地区存在的氏族社会婚姻习俗和男女淫乱的现状,提出了“要大治灌俗,天下承教化之风,使民俗清廉”的新型封建思想,并刻石宣示,以醒时势臣民。
离开会稽岭,秦始皇率队沿水路到达琅邪。在方士徐福的诱说下,秦始皇亲率弩手进人东海寻找蛟鱼作战,将一条巨鳞可辨、若沉若浮的大鱼用连弩射死。
当秦始皇满怀胜利的喜悦,在琅邪台饮酒作歌人东海时,忽感身体不适,只好下诏西还。当车驾到达平原津时,秦始皇竟一病不起。左承相李斯见状,急令车驾速返咸阳。
时值盛夏,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