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部分(第3/4 页)
持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切不可丧失对蒋介石想通过抗日战争来消灭我党我军的警惕性。关于军事问题,毛泽东指出:全国抗战的战略总方针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持久战的结果是中国胜利。按照目前敌情,日本进攻的主要方向是华北。红军的主要作战地区是晋、察、冀三省之交地区。红军应以创建根据地,钳制与消耗敌人,配合友军作战,保存和扩大红军为当前基本任务。红军的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包括在新条件下消灭敌人兵团与在平原发展游击战,但着重于山地。会议决定组成以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周恩来为副主席,有11名成员的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指导作战。8月25日,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11日改称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 1937年8月红军改编后,八路军迅速挥师东进,根据毛泽东的决定准备部署在以恒山山脉为中心的晋察冀绥四省交界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但在我八路军日夜兼程开赴华北抗日前线时,沿平绥路西犯之敌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于9月13日占领大同,主力沿同蒲铁路南下,向雁门关、茹越口进攻,另以一部向绥远进攻,敌华北方面军第5师团占领了蔚县、广灵、涞源,并向平型关进犯。9月中旬,敌华北方面军主力沿平汉铁路及其两侧南犯,另以一部沿滏阳河南犯。日军所到之处,国民党节节败退。在此形势下,毛泽东依据战局发展趋势,适时改变我军的战略部署,将原定3个师部署在晋察冀绥四省交界地区的计划,改变为分别依托恒山、管涔山、太行山、吕梁山,向着敌占交通线和中心城市取四面包围的态势,这对八路军摆脱敌之迂回包围,扩大回旋余地,以及各师的相互策应,保持战略上的主动地位和迅速实现战略展开,创造敌后抗日根据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加深八路军指战员对独立自主山地游击战战略方针的理解,21日,毛泽东又致电八路军总部,指出:“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戏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不是运动战)。” 八路军遵照毛泽东的指示,迅速实施战略展开。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内和党外一些人轻视游击战争,对抗日游击战争的地位和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国民党军队的正规战争上。同时,另外还有一些人存在着“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思想。“亡国论”者因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严重失利而情绪悲观,认为“再战必亡”。“速胜论”者则幻想依靠外援迅速结束战争。共产党内也有人过高地估计中国的力量,过低地估计日本的力量,存在着盲目轻敌思想。这对抗战十分不利。为了使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坚定持久抗战必胜的信心,毛泽东于1938年5月至6月,先后发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两篇重要军事著作,全面阐述中共关于抗日战争的正确军事路线、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毛泽东指出,中国是一个处于进步时代的大而弱的国家,而日本是一个小而强的野蛮的帝国主义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敌人占地甚广和战争的持久性发生了。但日本是小国,兵力不足,必然在其占领区中有许多空虚的地方,因此游击战争就主要地不是在内线、在战役战斗上配合正规军作战,而是在外线即在敌后单独作战,在战略上配合正面友军的正规战。并且由于共产党坚持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加,因而游击战就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不是战术范围的,而是战略范围的。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又科学地预见到持久战将经历的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毛泽东这两篇论著从思想上、理论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对统一和提高对游击战争战略地位的认识,对全国坚持持久抗战,对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有着极大的动员和指导作用。 在毛泽东的正确战略思想指引下,八路军完成在山西的战略展开后,即向整个华北实施战略展开。
第六部分毛泽东(3)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在延安机场
当八路军向华北挺进时,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1937年10月12日,分布在南方8个省13个地区的红军和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938年2月15日,毛泽东致电中共东南分局书记、新四军副军长项英等,指出:新四军开展游击战争,“在目前最有利于发展的地区,还在江苏境内的茅山山脉,即以溧阳、溧水地区为中心向着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