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1/4 页)
鲜撤退外国军队。”
毛泽东插话说:“我们要和平,可是杜鲁门不要。他不会同 意的。他要推行世界战略,现在远隔重洋,紧急插人干涉朝鲜内 政,劲头很足。我们不能小看这个问题。”
周恩来接着说:“最后金日成发表演说,要在8月完全解放 朝鲜领土。人民军已经解放汉城,正在向大田一线前进。”
“形势不容太乐观。美国派军队参加作战,会给朝鲜人民带 来许多困难。”毛泽东接上一支烟,也接上了话头,“但是,困难 是可以克服的。胜利是属于反对侵略战争的朝鲜人民。我们也不 是没有同美国打过交道。抗日战争时期,他们曾经是我们的盟 友,我在延安时见过许多美国人。他们对中国人民还是很友好 的。只是在日本投降后,杜鲁门就开始帮助蒋介石打中国共产党 了。美国出主意、出枪炮、出美元、出物资帮助蒋介石打了三年 多内战。结果,蒋介石垮台了,逃到台湾去了。中国人民胜利 了。新中国诞生了。这就是历史发展的逻辑。”
周恩来继续说:“杜鲁门并没有接受这个历史教训,他现在 要把美国士兵投人朝鲜战场,他要赤膊上阵,还拉上一批帮手; 要聚众打劫。”
毛泽东有自己的看法:“美国人并不是不接受历史教训,而 是错误地总结历史教训,认为他们早就应该亲自干。这虽然是少 数美国将军的说法,但代表了美国战争狂们的意见。我们要保持 警惕,我看这场战争有可能扩大为一场中美交兵的战争。”
周恩来想把更多的情况告诉大家:“一位苏联军事代表对我 说,要不了几天,一下子就可以把美国人和李承晚搞掉,朝鲜很 快就会统一。我同他讲,事情并不那么简单。他说,美国人在日本的军队还没动呢。他不敢动,动也不行。什么事情都要有备无患。”
毛泽东赞同这种考虑:“有备无患,未雨绸缪。我们还是要 有所准备为好。恩来同志,明天你主持军委开会研究一下。调十 三兵团到东北,加强那里的防务,也可待机支援朝鲜同志。”
7月13日,中央军委作出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 决定立即抽调战略预备队,并配备地面炮兵、高射炮兵及工程兵 部队,集结东北地区,组成东北边防军,抓紧整训工作。
进入8月份,朝鲜人民军将南朝鲜军队压缩到洛东江以东一 万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区。为了挽回败局,美国开始策划扩大懞略 朝鲜的战争,打出的一张王牌就是将麦克阿瑟直接派往朝鲜战 场。当麦克阿瑟乘坐的“巴丹号”座机飞临朝鲜时,无线电报告 说,汉城以南发现敌机,随后麦克阿瑟的座机遇到人民军空军飞 机,迅速作了一个躲避动作,化险为夷。然后,在南朝鲜一个机 场降落。他走下飞机时,换了一副装束:身穿一件褪色的咔叽衬 衫,外面套着皱巴巴的皮夹克,戴一顶镶金边的旧沿帽,胸前挂 着一架望远镜。尽管天气阴暗,他还是戴了一副墨镜,并摆出一 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麦克阿瑟在朝鲜视察后,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要在地理条 件不适合登陆的地方登陆,这个地方叫仁川。他的设想立即在美 国军界和政府高层引起激烈的争论。
美国军界首脑在第一大厦会议室开会,海军方面介绍情况 后,一个军官说:“很多制订计划的人认为,如果仁川行动成功, 我们将不得不改写教科书。”
海军水雷专家说:“仁川港‘飞鱼峡’是布雷的天然场所; 任何一艘船沉那里都会阻塞这条航道。船只驶进海峡,犹如驶进 ‘死胡同’。船在那里无法调头。一艘船出事将阻碍整个舰队。”
陆军参谋长柯林斯警告说:“如果第八集团军不能突围向北进攻,这对仁川登陆的部队是个灾难。”他提出登陆点选在群山。 麦克阿瑟一言不发,面无表情,似听非听,嘴里叼着大烟 斗。他发言的习惯一般是“后发制人”,而且都是长篇大论。不 管别人怎么说,他都会坚持自己的意见到最后,决不受制于他 人,除非上级下命令。他说:“敌人对仁川的防务未曾做到应有 的准备,在我看来恰恰是有助于保证这次出奇制胜的因素。敌军 司令官认为,美国人绝不会如此‘鲁莽地’来冒险,这恰恰是有 利美军突然袭击的条件。历史上1759年英国人一小队人员在突 袭魁北克战斗中,攀上了被认为是无法逾越的高岸,使法国人猝 不及防。”
他反驳陆军参谋长的意见:“在群山登陆危险少,但价值也 小。不要进行流血的但无决定意义的行动。”
麦克阿瑟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