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部分(第2/4 页)
在看到车架驶入城门时,道旁几乎站满了人。宁王已经是十五六岁的少年,不再像当初那样伤心得躲在身边的人身后哭。在他身后依然站着当年陪他入京称臣那个人,只是他们之间看起来似乎不像当初那么亲密。
宁王第一时间入宫拜见赵崇昭。赵崇昭很和气地和他说话,最后还邀他在宫中用膳。饭菜摆上来时,有个内侍跑来小声地对赵崇昭说话。赵崇昭听了之后把眉一横,遣身边的张大德出去:“去把三郎叫来。”
原来是谢则安在礼部忙了一早上,又忘了吃饭。
听到“三郎”两个字,宁王微微一顿,垂首等待赵崇昭发话。
没一会儿,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走了进来。对方面如白玉,身姿挺拔,仿佛从画里走出来似的。
这人便是众人口中的“谢三郎”。
宁王低声说了一句:“难怪……”
赵崇昭和谢则安耳力极好,都听到了宁王的一声“难怪”。谢则安望向宁王,宁王并不畏怯,抬眼和谢则安对视。两个人目光交汇的时间有点长,赵崇昭不太高兴地打断:“三郎,坐到这边来。”
谢则安:“………………”
想到赵崇昭说的“我当众喂你”,谢则安说:“君臣有别,微臣怎么好逾越,我理应坐在下首。”说完就在宁王对侧落座,离赵崇昭远远的。
赵崇昭没法和他生气,只能叫人多盛点饭、多送些菜到谢则安面前,不容置疑地说:“必须吃完。”
宁王心中暗叹。都说谢三郎颇得圣心,如今一看果然如此。谢则安话说得恭谨,做起事来却十分肆意,和赵崇昭之间不似君臣,更像知交。谁会想到,这么一个白面文官,竟是燕大将军的义弟、谢大元帅的孙儿,不露面、不挥剑,便将整个西夏置于股掌之中玩弄。
难怪有那么多人对他忠心耿耿……
宁王一顿饭吃得没滋没味。
赵崇昭也不喜他总盯着谢则安看,早早打发他离开。宁王回到行馆,一眼瞧见有人在门口候着自己。宁王没有说话,默不作声地入内;那人没有说话,也默不作声地跟了进去。
过了许久,宁王开口说:“我今日见到谢三郎了。”
那人终于抬起头望向他。
宁王心中一涩,面上却冷冷说道:“如今大庆正是用人之际,你何不去见他一面,另谋个好差事。”
那人一听就知道宁王已全然知晓,他并不为自己辩驳,单膝跪在宁王跟前,说道:“您都知道了。”
宁王说:“对,我都知道。”原来是假的,什么拼死追随,什么一生相护,什么荣辱与共,全都是假的,连他们的相遇都是一场算计!根本就是看中他是个好傀儡!照理说他应该杀了眼前这人,可想到这些年来的种种,他又下不了手。既然“谢三郎”那么厉害,既然这人忠心的对象是“谢三郎”,那就滚回去!心中憋了一路的怒火,在这一刻却化为了云淡风轻的驱逐,“你可以回到你效忠的人身边了。”
那人面上一痛,跪在地上并不起来。
宁王握紧双拳。
那人从腰间抽出佩剑。
剑光闪得人心头发寒。
宁王瞪着他。
那人说:“您要是愿意让我留下,那我会留在您身边;您要是不愿意让我留下,那您用这把剑杀了我——只要您在这里,我不会走出这个门。”他刚毅的脸庞有着坚定不移的决心,“杀了我,或者让我留下,请您定夺。”
宁王微微愕然。
接着他冷笑起来:“你真觉得我舍不得杀了你是不是?你还真有胆子这么说!”他一手夺过那人手中的剑,手掌却有些颤抖,几乎握不住那宽大的剑柄。
是这家伙自己找死的,他本来已经打算放了他,让他去谋个好前程……
“我为谢尚书尽忠,是为报恩、是为报国。那是我的责任,”那人缓缓说,“我对您——”
“住口!”宁王把剑抵在他的脖子上,声音发颤,“不要再骗我,我已经没有什么值得你骗的了——”
“我对您,是喜欢。”那人甘心就戮般闭上眼,说出最后一句话,“是我自己喜欢。”
☆、第二零九章
第一次见面是什么时候?已经是八…九年前,西夏皇族四散奔逃,像是被冲散的鹿群。叛军、大庆军在西夏土地上逐鹿,他们惊慌失措地奔逃。直至遇上名叫“阿应”的少年,他才渐渐安稳下来。
在宁王眼里,阿应对他最好,什么事都会帮他。不管是逃亡时的刀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