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页)
。
各地还实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制度,改革了政权机构。
代表由村民大会选举产生。
农民群众文盲多,投票选举颇为不便,他们就创造了在当时是极为民主的“豆选”办法。
就是候选人每人背后放一只碗,选民想选谁就往谁的碗里放颗豆子,最后以豆子的多少来确定选举结果。
这样的民主权利,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
为了充分发动群众,党和政府领导群众普遍贯彻减租减息政策。
第四节抗日模范根据地(2)
1938年2月9日,边区政府即颁布了《晋察冀边区减租减息单行条例》,规定地主的土地收入,一律照原租额减收25%;债主的利息收入,一律不准超过1分(即10%)。
此外,额外附加一律废除,高利贷一律禁止。
减租减息政策的贯彻,大大减轻了封建剥削对贫苦农民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从而对发动群众起了关键作用。
但有的地方也出现了政策界限不清的做法。
聂荣臻发现后及时向干部们指出:“我们是要吃牛肉还是要喝牛奶。
吃牛肉一下把地主、富农的财产全没收,不是很痛快吗?但是这样做,只能是帮敌人的忙,会把地主、富农都赶到敌人那边去,又将形成中央苏区时‘赤白对立’的现象,危及到我们抗日统一战线的工作。
我们认真搞减租减息,只要地主、富农执行政府规定的政策,就团结他们一道抗日。
这是挤‘牛奶’的办法,慢慢挤,细水长流。”
聂荣臻的举例生动鲜明、通俗易懂,很快被广大干部群众接受。
晋察冀孤悬敌后,几乎得不到任何物资接济,因此聂荣臻非常重视组织军民生产。
在他的倡导下,边区政府一开始就鼓励群众发展生产,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改良耕作方法,开垦荒地,多打粮食,支持抗日,改善生活。
到1939年,又颁布了《奖励生产事业条例》和《垦修滩荒办法》,号召平原地区少种棉花,以防被敌人掠夺利用,要求各地多种粮食,发展手工业,尽量自织土布,以满足军需民用。
晋察冀边区还逐步加强了财政建设,健全了财政制度,保障了军需民用。
根据地的军政费用,主要来源于“合理负担”、田赋和税收。
聂荣臻说:由于我们的部队和干部,大多来自劳动人民,从朴素的阶级感情出发,一开始他们就提出,抗战的财政都要由有钱的地主、富农或工商业主负担。
这样做显然不符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
所以,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我们提出了合理负担的办法。
晋察冀合理负担的办法,使负担面达到边区总户数的60%左右。
“救国公粮”由村政府征收、支付和保管。
这样,村村有粮站,村村有仓库,可以到处取给,不误需用,还节省运输,减少了损失。
部队、政府机关用粮,由政府按月按定量发给粮票,保障了供给。
采取这些措施以后,边区财政逐步走上正轨。
聂荣臻曾不无自豪地说,自古以来,就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说法,我们在抗日战争时期就不存在“粮草先行”的问题,部队基本上是走到哪里,便可以就地取得“粮草”供应。
晋察冀在发动群众中,还大力加强了对群众组织的领导。
根据地的工人、农民、青年、妇女和儿童,都广泛地组织起来,使他们在抗日斗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聂荣臻说,抗战时晋察冀的群众组织得很好,社会秩序井然,真可以说是做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程度。
只要在边区,我们走到哪里都非常安全。
事实也确实如此。
聂荣臻经常到各军分区检查工作,或到北方分局开会,有的相距百里以上,他都是只带一名警卫员,一人一匹马,说走就走。
有时在老乡家吃饭或住宿,都受到热情接待,安全得很。
聂荣臻还十分重视边区人民的政治文化教育。
他指示边区政府普遍发展了小学、中学和冬学、夜校,村村办有“扫盲班”,帮助不识字的农民学文化。
文化教育活动,不仅遍及边区各地,还发展到一些游击区和敌占区。
到1939年底,据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