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1/4 页)
这个消息应该无误,五里外的隋军大营这几天正在庆功,而且部队也没有撤退、转调之类的异状。
“克明,如今龙门渡被封锁,摆在你我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是继续北上,从永和渡去河东,二则是走蒲津渡去河东,不过我觉得既然龙门渡已经被封锁,蒲津渡应该也被封锁,永和渡的机会大一些,只是到了河东之后,山路难行。”
杜如晦看着房玄龄一脸的忧虑,他明白这种忧虑,就好像一个要吃奶的孩子吃不到奶一样,心中格外的急躁。他知道房玄龄对隋朝没有什么好感,所以在年少的时候,就说过隋朝不长久的大逆不道的话来。
杜如晦之所以跟着房玄龄,一是同意他的判断,二是他也认为,在如今天下各地的反王之中,李渊是最有机会的一个,出身于关陇世家,这能获得宇文、独孤等世家的好感。
只不过,这一切随着杨侑的出现,让杜如晦产生了动摇,殿下所做的事情一件件的传到了两人的耳中,也曾经因为这些事情,而产生了一些争执。
房玄龄认为,杨侑虽然做了一些好事,但毕竟年少,能有什么能耐?据说在与李秀宁对垒的时候,还使用了卑鄙的手段,这让出身名门的房玄龄很是不屑。
天下,自当有德者居之,杨侑的表现,让他感觉是一个无赖,比起大兴城的泼皮还不如。
不过,杜如晦却持相反的看法,战场之上,讲什么仁义?如果宇文泰讲仁义,就不会有大周;杨坚讲仁义,就不会有大隋。杜如晦觉得,他与房玄龄的看法越来越远了。
看见杜如晦沉默,房玄龄以为他没有听清楚,又在问了一遍。杜如晦这才笑笑,道:“若去河东,还是永和渡吧。”
房玄龄点点头,道:“既然如此,那今夜休息,明日赶去永和渡。”
杜如晦站起身来,拱拱手,道:“玄龄兄一路顺风,小心沿路山贼。”
房玄龄吃了一惊,他看着杜如晦,片刻后叹息一声,道:“我懂了,不管怎样,你我还是兄弟,日后有什么事,尽管来找我!”
绛郡。
李渊的大军已经在此驻扎几天了,军队之所以迟迟没有动身,是因为军中对下一步的行动,还没有统一。以李建成、裴寂为首大臣,认为下一步是要拿下河东城。
河东城因为地处要道,里面囤积了很多粮食,如果能够拿下河东城,义军就解决了缺乏的粮食燃眉之急。毕竟从太原运粮,需要穿越漫长的鼠雀谷,运输十分困难。
而以李世民、刘文静为首的,则认为从龙门渡才是上策。刘文静是两天前赶到的绛郡,他带来了两千多匹战马,此外还有五百英勇善战的突厥精骑。
两边为此事争论不休,这让李渊很是头疼。他很清楚这两条路线各有优劣,要如何做呢?
绛郡府衙的大厅上,众将坐满,李渊坐在主位上,面带犹豫。
李建成说道:“爹,如今屈突通的儿子屈突寿在我们手上,只要用他做诱饵,就算不能直接劝降屈突通,也会扰乱他的心智。届时,只要他带兵出城,孩儿必当擒获之。”
李世民也出列,说道:“爹,孩儿已经收集了十几艘渔船,只要爹一声令下,随时可以渡过大河。”
李建成说道:“二弟,你可知阴世师已经封锁了龙门渡,凭那几只渔船,又怎么可能渡过大河?再说了,若是阴世师派出弓弩手,我军怎能渡河?”
李世民咬咬牙,他很尊敬大哥,可是他不知道为什么大哥总是否决他这个计划,前几日倒还罢了,今日居然当着这么多人的大将文官,对自己大加斥责,他忍不住回击道:“大哥,屈突寿虽然在我们手上,但屈突通的家人都在大兴城,他怎会因为一个儿子而投降?”
“况且河东城又高又大,隋军有五六万之众,都是精锐,若要攻城,恐怕我军都会陷入这场攻城战之中。”李世民说道。
这时,刘文静插嘴,道:“唐公,卑职觉得敦煌郡公说的极是,若是河东城一日不下,我军难以渡河。到时候,恐怕这大兴城就是别人的了。”此时,杨侑虽然大胜,但由于渡口被封锁,李渊军中并不知晓。
李渊点点头,他知道刘文静说的是薛举,此人他曾经见过面,虚怀若谷,胸有大志,有个不可多得的人物。
裴寂这时冷笑一声,道:“蒲津渡与河东城相隔甚远,只要派兵守卫,又有什么难度?”
刘文静也是冷笑一声,道:“夺下蒲津渡或许不是难事,可是日后,这粮草如何运输?总不能每次运输粮食都派上几万士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