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3/4 页)
轩尼诗 1877—1883年 9。 宝云 1883—1887年 又译宝灵 1O。德辅 1887—1891年 11。 罗便臣 1891—1898年 全名是威廉·罗便臣 12。 卜力 1898—1904年 13。 弥孜 1904—1907年 14。 卢押 1907—1912年 15。 梅轩利 1912—1919年 又译梅含理 16。 史塔士 1919—1925年 17。 金文泰 1925—1930年 18。 贝璐 1930—1935年 19。 郝德杰 1935—1937年 20。 罗富国 1937—1941年 21。 杨慕对 1941—1947年 22。 葛量洪 1947—1958年 23。 柏立基 1958—1964年 24。 戴麟趾 1964—1971年 25。 麦理浩 1971—1982年 26。 尤德 1982—1986年 27。 卫奕信 1986—1992年 28。 彭定康 1992— 1997年7月1日,中国将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长达150多年的殖 民统治将成为历史。中国政府将实行“一国两治”的方针,九七后的香港, 将继续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自从1982年起,信心危机波动了10多年,当时有人预言,香港经济将 会一泻千里。 1982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1857。28亿港元,人均3。53万港元;1991
… 页面 160…
年,本地生产总值6411。36亿港元,人均11。14万港元——10年间增长3倍 多。香港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到1994年,对外贸易额达3100多亿美元,仅 在美国、欧共体、日本、加拿大之后,排名为世界第五。 香港的外汇储备,1994年底为4080亿港元,较1993年上升了17。2%, 香港的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七位,人均次于新加坡,占世界第二位。 香港是东方明珠。九七后的香港,还能保持过去的繁荣吗? 香港回归中国,不是突如其来,而有着长达10多年的过渡时期。纵观整 个香港商界在过渡时期的态度及行动,就不难作出较准确的预测。 英贸淡出 香港的英资集团,70年代主要有汇丰、怡和、太古、和记黄埔、会德丰、 嘉道理等六大综合性企业,资产占各国在港资产的首位,一向在某些经济领 域占据垄断地位。 80年代起,华资崛起,英资信心不足,投资失误,和记黄埔、港灯、九 龙仓、会德丰等大型英资集团落入华资手中,英资的整体实力大大削弱。90 年代初,英资持有的证券,只占上市公司总市值的30%,目前仍在外资中居 首位。 1984年3月28日,怡和突然宣布迁册百慕大,注册一间新的怡和控股 有限公司,这使得一间最老的香港公司变成一间彻头彻尾的外资公司。 怡和的迁册第二步,是1991年,把第一上市地位迁至伦敦,在香港只保 留第二上市地位。 怡和大淡出的第三招是从1994年12月31日起,终止上市公司旗舰恰和 控股与怡和策略在香港的第二上市地位。暂保留置地、文华、牛奶在香港挂 牌,若全部除牌,香港的股市总市值丧失6%。 怡和真的会彻底淡出香港吗?财经人士分析,怡和只是买政治保险,将 自己置于进可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