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3/4 页)
5军军长吴绍周率黄子华的第23师进驻。
中午时分,黄维又令杨伯涛的第18军向双堆集西我军阵地发动进攻,从我军手中夺取一个小村庄,让第85军廖运周的第100 师的一个团进驻该村,并归18军指挥。这明显是要将第85军分割使用,让其替第18军正面承受解放军的进攻。
黄维被围,使得在南京的蒋介石焦急万分。虽然他在仓促之中下令让黄维就地据守,但事后仔细一想,又觉得很不妥当。在他看来,如果黄维兵团再被歼,整个徐蚌战场的形势将急转直下,不仅徐州守军毫无解救的希望,将成为瓮中之鳖,而且整个徐蚌会战也将彻底失败,国民党主力部队将丧失殆尽。想到这些,蒋介石十分后怕,他觉得应当让黄维立即突围。于是,连夜召见顾祝同,要他立即前往双堆集,督促黄维兵团从双堆集突围出来。
第二天一早,顾视同就亲自飞临双堆集上空,命令黄维乘中原野战军立足未稳、东南面的防御工事尚未筑好工事和兵力比较薄弱之际,不顾一切以全力向东攻击,击破当面之敌与向西接应的李延年兵团会师。
为了配合黄维兵团突围,顾祝同又来到蚌埠令李延年兵团全力向双堆集东面的湖沟集进攻,接应黄维。
虽然对蒋介石的朝今夕改的做法,黄维感到很不满,但是,深知就地防守势将困毙。解放军陈赓第4 纵、王秉璋第11纵已经将黄维东逃的东南口封死,黄兵团12万人马被压缩于双堆集为中心、东西20里南北15里的包围圈内,要逃实际已逃不脱了。
双堆集已成了第二个碾庄圩,黄维的处境与同月上旬黄百韬的处境没有两样了。
不过,黄维在接到顾祝同的命令后,还是立即召集各军军长、师长商讨突围的方案,部署再次向东南方向突围,经过讨论,最后决定集中四个比较完整的主力师担任突围的先头部队。
随即。黄维将准备突围的四个主力师的师长都召集到兵团临时指挥部训话。他说:“刚才空军侦察报告说,今天下午3 时敌人对我兵团的包围圈已经形成,他们正在构筑工事。我想乘敌人立足未稳,打他个措手不及,决定挑选四个主力师,齐头并进,迅猛突围。
黄维的话音刚落,第85军第100 师师长廖运周就站了起来,慷慨激昂地说:“司令官的决策真英明,我师请求打头阵,愿当开路先锋。我们既然能攻占敌人堡垒式工事和河川阵地,现在突破他们临时构筑的掩体,当然不在话下了。我请求立即回去准备行动。”
64.廖运周战场起义
廖运周在危难之际勇于肩挑重担,着实让黄维感动了一阵。黄维接受了廖运周的建议,以该师为突围先头部队。他用力拍了拍廖运周的肩膀说:“运周,好样的,这才是我的好同学,好同志,事成之后,我向南京方面为你请功。”
黄维哪里知道,他的这一安排使第12兵团最终失去了突围机会,并最终陷入绝境。
廖运周是长期在国民党内部的中共地下党员,邓小平曾两次指示他们积极准备,耐心等待,在最有利的时机起最大作用。
第85军100 师是一支有传统的部队,它的前身是冯玉祥西北军的第2 师,是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基本主力之一,1938年初与国民党豫北师管区的部队合并为第100师,在抗战中屡立战功。
第11师隶属于第85军,第85军是汤恩伯系统的主力,一直被编为华中“剿总”序列。白崇禧很想把第85军控制起来,防守汉口的大门,让黄维兵团的第10、14、18军作外线机动兵力,而把他的桂系主力控制在内线策应。可是,淮海战役发动后,第85军硬是被蒋介石连同第12兵团一道拉上了淮海战场,而整个第85军的官兵都不愿来淮海,士气低下,战斗力不强。现在,廖运周见黄维想趁中原野战军立足未稳之际向南突围,意识到这是举行起义、粉碎黄维兵团突围计划的好时机,于是毫不迟疑地“勇挑突围重担”。
当他完全取得黄维信任后,立即派人与中原野战军第6 纵队取得联系。第6 纵队司令员王近山、政委杜义德迅速报告刘陈邓,并根据他们的指示,决定闪开一条通道接应第100 师。
考虑到四个师齐头并进,让第100 师居中,两翼都是敌人,对第100 师不利,廖运周与地下党进一步研究,应当想尽办法,“调整”一下黄维的部署。
于是,廖运周立即赶去拜见黄维,对黄维建议道:“四个师齐头并进不如我师先进,如果我师进展得手,其他师可迅速跟进。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