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1/4 页)
正确地执行了中国共产党的路线,坦白地反映了中国同胞的意志,坚定地发扬了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新华日报》是面向广大贫苦大众的报纸,依靠群众办报是一条重要的办报原则,也成为区别于国统区其他报纸的一大特色。为与读者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报纸不仅在武汉、郑州等一些城市举办读者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还设立了〃读者来信〃专栏,并希望特别告诉〃种庄稼的,店铺里的伙计,军队中的弟兄,不要怕自己文化低,要大胆给本报投稿〃。如此恳切的呼吁、坦诚的交流在当时显得十分引人注目。
《新华日报》的公开发行是对此前我党长期地下办报的重大突破,正如黑夜中的一盏指路明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为中国军民照亮了团结抗战、御倭救国的道路。也正因为此,报纸自然也成为反动力量、特务势力格外〃关注〃的对象,而且为扼杀报纸无所不用其极。报纸刚刚创办不久,一伙暴徒便在暗中安排和怂恿下悍然冲击营业厅和工作间,不仅破坏设备,而且嚣张之极,竟然打伤阻拦其行为的工友一名。环境越发恶劣,说明反动派对报纸越发害怕,也更加说明了报纸继续在国统区不仅要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的重要性。《新华日报》所有干部和工友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念,克服种种不利影响和干扰,使报纸不仅在会战期间而且在会战结束后,一直作为坚持进步、主张正义的重要窗口得到各党各派各阶层人士和更大民众的热烈欢迎和支持。
10月下旬,《新华日报》在刊发了由周恩来亲自口授的社论之后,迁往重庆继续出版发行。在这篇《告别武汉》的社论中,周恩来以激昂的语言掷地有声地告诉广大读者,〃我们只是暂时离开武汉,我们一定要回来的,武汉终究要回来的!〃
//
…
第三厅(1)
…
第三厅在武汉会战期间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机构,其全称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
成立于1938年4月1日的第三厅,是国共二次合作共御外敌的一个重要成果,并成为围绕保卫大武汉计划和实施声势浩大的各种抗日救亡运动以及抗日文化运动的重要组织,其作用和影响都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国共两党协商的结果,国民党当局接受中共关于〃政治工作必须建立,而且要成为军队的生命线来巩固部队〃的建议,撤消了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训处,政训处由于大搞特务活动早已声名狼藉,而转为重新恢复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盛名在外的政治部,北伐战争期间,正是由周恩来担任着政治部主任一职。此举得到了各界民主进步团体和爱国人士的积极支持和响应。
1938年2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在汉口正式挂牌,陈诚任部长,周恩来任副部长并分管第三厅。〃周恩来任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是抗战初期国共合作中的一件大事〃。
政治部下面共设有4个厅,一厅主管军中党务,二厅主管民间团体和组织,三厅主管〃军事政治宣传和协同有关单位贯彻执行军民总动员事宜〃,另设有总务厅。
三厅由北伐战争时期曾担任政治部副主任的郭沫若任厅长,著名文化界人士阳翰笙担任主任秘书一职,著名画家傅抱石任职秘书。厅下设三个处,按照政治部的统一序列,第五处为文字宣传处,胡愈之担任处长;第六处为艺术宣传处,田汉任处长;第七处为国际宣传处,实际工作由杜国庠、冯乃超等人主持。此外,〃全国慰劳总会〃和〃战地文化服务处〃也隶属第三厅领导。
尽管从编制序列上看,第三厅属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一个机构,但实际上是〃在周恩来领导下的国共合作的群众运动的领导机关〃,使之成为以共产党为核心的,团结各抗日党派、人民团体和民主人士,团结思想界、文化界、学术界的的著名人士参加的,在中共实际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强战斗堡垒。为此,根据周恩来关于〃这是在国民党的军事机关里工作,党组织的活动方式,也要适应这个特殊的环境〃、以及〃上面的主要干部成立一个党小组,三厅处以下的党员另外成立一个支部,互相不要发生联系,万一发生问题,就不致互相影响〃等有关指示精神,专门秘密成立了一个由三厅领导骨干所组成的我党秘密小组,该小组由周恩来直接领导,其成员包括郭沫若、阳翰笙、杜国庠、冯乃超、田汉等人。
第三厅成立之后,在周恩来和郭沫若的指导和领导下,各型工作迅速开展起来,并确定第三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