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3/4 页)
:
必须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有些重工业部门的生产指标,必须大幅度地下降。他说:“重工业部门当前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增产更多的化肥和农药,增产更多的中小型农具和适合需要的、质量更好的农业机械。”“对于那些不是当前急需、原料材料供应不足的产品,应该降低它们的生产指标,并且对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进行必要的裁并。”《周恩来选集》下卷,第378—379页。
…
“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2)
…
必须缩短基本建设战线,腾出一定数量的材料、设备和人力,用到最急需的方面,特别是农业生产方面,并使那些最重要的项目能够建成投产发挥作用。“现在一般地不应该再增加新的项目,而且,对还在施工的项目必须逐个地进行审查,坚决地停建一切应该停建的项目,推迟一切应该推迟的项目”。《周恩来选集》下卷,第372页。
必须压缩城镇人口,精简职工。周恩来认为“这是调整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1961年动员了1000万城市人口下乡,其中绝大多数是“大跃进”中从农村来到城市的。1962年3月,周恩来说:“目前的城镇人口仍然过多,农业可能提供的商品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供养现有的城镇人口还有困难。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指标降低以后,现有的职工人数也还显得过多。”同上书,第380页。1962年继续减少了城市人口1200万。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周恩来初步总结了“大跃进”的经验教训,分析了国民经济调整的原因和任务,具体负责了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组织实施,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深化和拓宽了对农业是基础的认识。
第一,进一步加深了对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的认识。“大跃进”中大办工业不仅脱离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脱离了农业基础,而且削弱了农业基础。农业基础不稳,工业也不会稳。农业兴,百业兴;农业衰,百业衰。在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的情况下,如果不把农业这个基础恢复起来,工业基础也站不住。“大跃进”之后的农业生产条件在某些方面不如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耕地面积减少了,人力弱了,地力弱了,畜力弱了,中小农具和运输工具十分缺乏,肥料的增长和机械化的提高不可能很快,农业的恢复和发展需要时间。“现在的农业基础没有办法负担这样规模的工业”。“在这样的农业基础上,工业必须有一个大幅度的调整”。同上书,第409—410页。背离以农业为基础的规律就要受到惩罚,自觉调整不适应农业基础的工业规模,是坚持按以农业为基础的规律办事的积极办法。
第二,进一步加深了对农业是基础的内容的认识。农业是基础既有其质的规定性,也有其量的规定性。“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885页。“社会为生产小麦,牲畜等等所需要的时间越少,它所赢得的从事其他生产,物质的或精神的生产的时间就越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20页。马克思的这两句名言,第一句是从质的规定性上讲的,第二句是从量的规定性上讲的。周恩来在经济恢复时期提出:“农业的恢复是一切部门恢复的基础,没有饭吃,其他一切就都没有办法。”他对农业是基础的质的规定性早有深刻的认识。在经济调整时期,周恩来进一步阐述了农业是基础的量的规定性。1961年3月,他在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目前的问题,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农村到底能供应城市多少商品粮、劳动力、工业原料,解决多大的市场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城市才能搞多大的工业。此后,他又多次阐述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水平制约的五个方面的具体内容:(1)农业能够供应多少商品粮给城市,城市就能办多大的工业;(2)农业能够提供多少劳动力来办工业;(3)农业能够为工业提供多少原料;(4)农业能够为工业提供多大的市场;(5)农业能够为工业提供多大的运输力。此外,关于农业对商业、外贸、财政、国家资金积累,甚至对文教的作用,他也时常有所论列。
第三,明确地把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1949年12月,周恩来就提出了农业是基础、工业是领导的思想。1960年8月1日,周恩来会见波兰驻华大使克诺泰时说,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如果二者结合得好就可能发展得快一点。但是,在这之间的十年中,党和国家最高决策层并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