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页)
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蹙踖如也。” '见《论语·乡党篇》。' 此段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孔子弯腰耷拉头地走进朝廷大门,一副小心谨慎的样子,好象没有容身之地。站,不站在门中间,走,不踩在门槛上。经过国君座位时,脸色变得更加严肃,脚步也加快了,说话好象中气不足。提起衣下襟走上朝堂,显得小心谨慎。憋住气好象没有呼吸一样。出堂,走下一台阶,才舒缓面容,显出快乐的样子。下完台阶,快步走着,象鸟儿舒展着翅膀。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显出恭敬不安的样子。”
从这一段历史记录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君臣之间的待遇。为什么中国君臣之间的待遇总是要下跪,而西方国家历史上一些君臣间的待遇是单腿下跪?为什么到了近代,欧洲一些国家的君臣晋见礼仪变成鞠躬,而中国仍然是三跪九叩?这些待遇的演变反映了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内容。不管怎么说,当我第一次在《论语》上见到孔子的这一段描写后,对孔子的奴颜婢膝特别反感。中国人之所以缺少尊严和人格,主要就起自孔子。他的一部《论语》给后来的中国起到很大影响。中国的奴才文化就是这样形成的。中国人的性格被这一伦理塑造了几千年,形成了一种奴性十足的性格以及忠君思想,实在可悲。当然,《论语》既有糟粕,也有精华,糟粕就是低下的奴性。可以说今天中国人的性格中某些因素主要是来自儒家学说的塑造。
在春秋战国这一时期,中国人谄媚虚伪的卑劣性格在王权专制的环境下不断产生和发展。齐国国王手下一名叫竖刁的官员为了不让齐桓公怀疑,自己割掉自己的生殖器已便于侍奉齐桓公。或许出于君王的残暴和淫威,小民百姓不得不转向服从,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尊严与人格。人格待遇是十分重要的。人并不象动物那样吃饱喝饱便可以满足,还有精神上的需求,荣誉和尊严上的要求。因此,观察各国的人格待遇特别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国民待遇。中国在历史上便是一个人格待遇比较低的国家。
到了今天,我最怕看的就是反映帝王将相故事的中国历史片。一听到什么“奴才在”、“小人不敢”、“主子吩咐”之类的话,就充满厌恶和反感。说来也奇怪,最近这些年,中国冒出了一大批反映清朝皇帝的历史电视剧,一大批文人津津乐道封建文化,一大批观众沉浸在对低卑的人格待遇的欣赏中。就在我写作此书之际,中央电视台的每晚黄金时段又隆重推出《大宅门》。尽管舆论对此片炒得甚高,但也没兴趣看上一眼。主要是看够了。看看我们的主流媒体在黄金时段已经播出多少封建剧了,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宰相刘罗锅、和��⒂喑闪�炔患破涫�R丫���21世纪了,中国人仍然沉浸在这种丑陋的封建奴才文化之中。由此可见封建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多么牢固!由此也可以看出当今中国社会的国民素质。
统治阶级为了使人民培养出这种奴性,历来倡导儒家学说的社会教化,四书五经成了中国人出生之后的必修课。但有教化就会有反教化。人类真正的本性是反奴役,反奴性,渴求自由、平等和尊严。这种发自人本性的要求在历史上每每通过人民起义和反抗表现出来。
我对孔子最大批判就是他对人格待遇的分裂。在他的意识里,人没有天生的平等,只有小人和君子两类,对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待遇。这与比他稍晚一点的基督教创始人耶稣的思想迥然不同。耶稣认为人类在上帝面前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上帝对人类一视同仁,因此,人类之间没有高低贵贱,即使存在着财产和权力上的差别,在人格上也是一样的。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穷人即使穷,在人格上也没有对富人低下的心理。说到底,耶稣代表的是广大的贫苦大众,耶稣是在为社会弱势群体寻找精神支柱和心理尊严。而孔子是没落贵族,骨子眼里充满了高低尊贵的等级观念。这种人创立的学说怎么能有平等精神,怎能不被统治阶级所看中,所利用,怎能不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精神武器和统治术。“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便是生动的说明。
从理论特征上说,耶稣代表的是普通法,孔子代表的是成文法。普通法倡导的是人世间一种普遍的原理和普遍的权利。成文法规定的是具体的权利和分等级的权利。基督教影响了西方国家的历史发展,基督文明与儒教文明由于内质的不同,直到今天仍然在发生着摩擦和冲突。这种摩擦便发生在人的基本待遇上,人格平等和公民权利上。但在春秋战国期间,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