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第1/4 页)
这种高度的国家垄断最后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是严重地遏制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国民经济效率低下,产出满足不了国民的需求,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匮乏。四五十岁的人都记得,70年代买什么东西几乎都要凭票。现在的年轻人很难理解那种穷日子。于是,粉碎极左思潮之后,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席卷中国大地。这场改革的主导内容是什么呢?便是放权让利反垄断,即把中央部门掌握的权力逐步交给地方、部门、企业和普通人民。结果中国的经济产出取得了举世注目的增长,GDP年均增长10%; 没用20年的时间就使国民经济总产值翻了两番。
今天,以反垄断为核心的经济改革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有企业已经逐渐拥有独立经营权,非国有企业更是完全走上了市场。大批的个体私营、集体经济成分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这样一个可喜的局面中,反垄断的呼声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日益强烈。这是什么原因呢?那就是垄断利润从国家手中下移,直接导致了部门之间国民收入的贫富不均。如果说当年国家垄断的利润还能由国家平均分配到每个公民的头上,那么在进入部门垄断之后,财富的天平便在不同部门职工中间发生了巨大的倾斜。有的部门收入畸高,有的部门发不出工资。
由此,中国出现了反垄断的阶段性,即第一阶段反国家垄断,第二阶段反部门垄断。中国目前的反垄断已处在第二阶段时期。回顾历史,不难看出中国反垄断的阶段特点。第一阶段80年代这一时期,主要体现在中央与地方和部门的分权上,核心是打破中央集权。这一时期,国家将一批中央控制的企业归还给地方,将一些企业的人事任命权交给了地方。重要的是国家将生产的计划安排逐渐减少,将生产资料和商品的计划调拨逐渐减少。反垄断的第一阶段主要表现在对生产资料的自由支配上。各个企业都可以通过计划之外各种门路和渠道进货。因此,在这一时期冒出了计划外一大批集体性质的乡镇企业。这些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有企业原有的生产垄断。国有企业自身也获得了更大的权利。集团性的争权、争项目、争地盘,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
在这一阶段,反垄断的另一主要活动表现在流通领域和分配领域。原先由计划供给控制的市场被计划外的商品打破了。除了生产、分配和流通领域的权力下放,财政权力的下放也是一个重要内容。地方各级政府有了更多可以自我支配的财力。总起来看,这一历史时期,反垄断主要表现在国家与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的分权上面。没有这第一阶段的权力解构,便没有90年代更深入的反垄断展开。
第二阶段的反垄断表现在部门之间。如果说改革前所有权力掌握在国家手里,反垄断的第一阶段是反国家中央垄断,那么今天反垄断的内容已从国家中央垄断进入到部门垄断和行业垄断,从当年地方与中央之争和部门与中央之争,演变成部门与部门之争,地方与地方之争。如果说早年的国家垄断还是将利润留在国家中央财政的手里,那么部门垄断便是将利润分配到本部门职工的腰包里了。大家都知道,这些年里银行、电力和邮电这些行业的工资收入最高。这不能不引起社会其他部门的不满。
近年来表现最突出的是电信领域。联通公司的出现打破了原先电信部门一家垄断的局面。高昂的电话初装费、电话费和上网费招来了广大社会消费者抗议的浪潮。部门与部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利益之争也打得不可开交。例如,安徽蚌埠市化工企业对当地的电力部门表现出强烈不满。供电局从发电厂购买每度电平均只需要0。25元,而转手卖给工厂就上升到0。5元。这样高的中间利润使化工厂成本大增,电费占了烧碱成本的70%,以致全国烧碱行业普遍亏损,平均每吨亏500元。如果自己发电,每吨可降低成本500元,工厂可立刻扭亏,但你又不能自己发电。从发电厂方面说也无可奈何,一个地方只有一家供电局,发了电就要卖给它,不卖你的电就白浪费。中间的电力销售部门就是这样:吃了电厂吃工厂。就象“大盖儿帽”一样,吃了原告吃被告。
目前中国的部门垄断已经所剩不多,最集中地体现在这样几个部门:能源、电信和传播媒体。改革20年来,其他很多部门的垄断如外贸、交通运输、物资能源、医药卫生等都给打破了。由于众多竞争对手的参与,早先一些国营垄断部门已经不复存在。剩下的这几个部门正经受着空前的社会舆论抨击。
反垄断的第三阶段我认为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