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2/4 页)
,与电话约定的完全一致,便在上面签上自己的名字。
赵洪和在场的一位见证人也分别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每人一份,赵洪随即指派一名亲信去银行办理汇款手续,收款人是夏英杰。
宋一坤断定:这次上海之行,以后必然会成为警方调查的重要线索,这也正是他所期望的。
他很想借这次机会去看看刘金龙,看他是不是还在街头摆摊,看他生活得怎么样,再给他留一些钱。宋一坤也很想见一下高天海,人家帮了你的忙,于情于理至少也得当面有个表示。但所有这些近在眼前的事他却不能做,他是专程来借钱的,从深层意义上说是专门做给别人看的,是针对将来可能出现的危机提前为警方设置推理根据的。所以,他必须避免节外生枝,避免给别人增添不必要的麻烦,尽可能使上海之行简单明了。
“剩下的就是天意了。”宋一坤心想。
(待续)
第八章
十二月八日,北京。
天气很冷,雪花纷纷扬扬地飘着,天空一片迷朦,大地像铺了一层轻柔的绒毯,整个城市在白雪的点缀下犹如天国少女一般华贵而美丽。
北京梅园阁饭店的中型会议厅里,由华润出版公司、万宝影视制作公司和铁鹰集团公司三家联合主办的“夏英杰作品研讨会”正在象征性地举行。所谓“象征性”,就是说这不是一次纯学术性的研讨,而是发布新闻消息所必须的程序,完全是出于制造沸点、扩大宣传、刺激发行量的商业需要。会议包括三个内容:
一、从思想性和艺术性讨论《沉默的人》一书的创作得失,
探讨在中国体制大转轨的特殊时期文学创作的新视角、新方法。
新观念。
二、就原作改编成四十集电视连续剧的再创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
三、举行三方合作签字仪式,明确责、权、利,并发布消息,将组织最强的演员阵容,部分演职员还将前往布达佩斯、维也纳和罗马进行实地拍摄,投资预算为两百万美元。
铁鹰集团的行为当然要符合铁鹰集团的规格,更必须符合高天海的规格。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他必须呼风唤雨地搞一场,必须成为企业形象和经济效益的真正赢家,否则,重金买断书稿后的沉默必将会引起社会各方面的猜疑。高天海今天没有参加会议,自从厦门文稿交易之后也再没有与夏英杰联系,他需要保持一种姿态,针对作品,而不针对人。
大音息声,是高天海的战略。四两拨千斤,是宋一坤的构想。这些内幕在场的专家学者不知道,夏英杰更不知道。
夏英杰仪态端庄地坐在责任编辑旁边,静静地听着与会者们的发言,脑子里一片空白。她并不想参加这个会议,首先是感觉自己名不符实。她自己就曾经是记者,非常清楚:新闻媒介在往上捧你的时候是从来不给你留梯子的,惟恐棒得不高,惟恐跌得不快,怎么收场那是你自己的事。另外,当今各种名目的研讨会已经开俗了、开滥了,只要有钱,什么三教九流都能开,而且绝对不愁没有评论家捧场,因为千篇一律的发言之后必定是千篇一律的吃喝和非常实惠的纪念品。这时候的研讨会已经变质了,完全失去了严肃性和神圣感。
但是夏英杰身不由己。在商品社会里,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无论作者还是作品,都将成为商家手中的工具。
研讨会原定从九点开到十一点。十点多的时候就已经有人开始看表了,只盼着酒足饭饱之后拿上纪念品早点回家。会议主持见夏英杰一直沉默不语,便站起来说:“据我所知,夏小姐从不接受任何采访,也没有发表过任何意见。今天借这个机会我们请夏小姐谈谈她的感想,在座的记者也可以借这个机会提出一些问题,因为今天是专题讨论会。”
夏英杰站起来,大大方方地环视了一下在场的三十多个人,诚恳地说:
“在座的大多都是我的前辈,有些则是我的师长,从这一点来说我是没有发言权的。我认为我得到的东西已经超越了我的价值,这使我感到受宠若惊,我把这些理解为是社会对我的鼓励和培养。在此,我感谢那些曾经和正在帮助我的所有人们,谢谢你们。这就是今天我要说的。”
这段话符合在场所有人的口味,于是会议厅里响起一阵掌声。
有位记者问:“你为什么一直拒绝采访?”
夏英杰答道:“三年的职业记者工作使我有机会知道什么是天高地厚,我得自己留好梯子随时准备走下来,而不是摔下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