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1/4 页)
和平努力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院外活动集团阻止美国向以色列施压的能力。美国以色列公共事务委员会是最有影响的亲以团体之一。它声称,任何对以色列产生重要影响的法案都得先从我们那块可靠的根据地溜一遭儿。所谓可靠的根据地,是指他们有200名众议员和45名参议员的支持。2002年10月,在对基督教联盟发表的演讲中,福音传教士帕特·罗伯逊又加上了传教士这块砝码,他说“我们将支持以色列,”接着又补充说:“巴勒斯坦国将遭到诅咒。”前国会议员保罗·劳德利写道,院外活动集团可以确保“不会公开讨论巴以冲突”。前国家安全委员会官员威廉·匡特说,70%到80%的国会议员会同意以色列公共事务委员会的主张。好像是为了证明这一点似的,福克斯新闻在2002年5月初报导说,支持以色列的一系列决议在参众两院分别以94票对2票和352票对21票通过,其中包括一项援助以方军事活动2亿美元的决议。此前布什总统曾要求以军坦克4月份从约旦河西岸地区撤走,后来白宫收到了10万余封愤怒的基督教保守分子发来的电子邮件。一位以色列政治分析家告诉我:“在美国争论以色列问题的余地,要比在以色列国内还要少。”他本可以加上一句,即便争论起来,争论的水平有时也令人感觉可笑。2002年5月,众议院多数党领袖理查德·阿梅伊做客《名人访谈》电视节目时说,只要不让以色列放弃已经控制的领土,他就支持成立巴勒斯坦建国。
相互指责
2000年3月,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巴拉克在奥斯陆和平进程已奄奄一息而自己再次当选的希望也越来越渺茫的情况下,打电话给克林顿总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新建议:避开烦人的奥斯陆协议,在戴维营举行一次“不谈则已,谈则必成”的谈判,寻求最终解决方案。尽管准备时间不足,自己和巴拉克执政时间均已屈指可数,而且还得冒因谈判失败而引起冲突加剧的风险,但是克林顿看好这次历史性机遇,认为谈判一方面可以促使双方达成协议,另一方面自己也可以给后人留下一笔财富,因此他连忙同意了。这次赌博最后还是输了,导致巴勒斯坦开始实施自杀性爆炸,主张“大以色列”的鹰派分子沙龙当选以色列总理,以色列人实行残酷的报复。更为重要的是,在不可避免的责难声中,许多美以领导人广泛接受了一个矛盾的观点:巴勒斯坦人之所以拒绝以色列的提议,是因为他们痛恨以色列,更愿通过暴力消灭以色列而不是与它媾和。
巴拉克本人的话最能表明这种观点。我与巴拉克共进早餐时,他坚持说,他向阿拉法特开出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价钱。其中包括:以92%的西岸地区和100%的加沙地带建立非军事化的巴勒斯坦国,同时还可得到1967年前以占领的部分领土作为补偿;拆除绝大部分定居点,将定居者统一迁至占西岸地区约8%的土地上,这块土地将并入以色列版图;让巴勒斯坦国在东耶路撒冷建都;对圣殿山实行托管(并非出让主权);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巴勒斯坦国(但不可以回以色列本土),以及一项大规模的国际援助计划。但是,阿拉法特这个顽固不化的老巴勒斯坦领袖居然说“不”。巴拉克坚持认为阿拉法特并没有“真心诚意地谈判”,而是在“逢场作戏”,企图获得以色列人的最大让步。他不仅是对阿拉法特一个人,而且是对所有阿拉伯人深恶痛绝,并说在他们的文化里不存在“真诚”这个概念,因此他们撒谎时都是面不改色心不跳。至于阿拉法特为什么不愿做成这笔显然只赚不赔的买卖,巴拉克说,这是因为巴勒斯坦人认为以色列人无权生存,他们寻求的是在整个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一个巴勒斯坦国。他相信阿拉法特在把人口数量当做他的主要武器。他说,巴勒斯坦人将利用以色列的民主先把以色列变成“一个属于全体国民的国家”,然后再促使以色列演变成一个双民族国家,等到巴勒斯坦人口占大多数后,“犹太国”便会不复存在。他还指出,阿拉法特始终在谋划如何先充分利用和谈争取尽可能多的利益,然后运用暴力手段逼迫以色列做出更多的让步。
尽管表述方式跟巴拉克的不完全一样,但克林顿的戴维营首席谈判代表丹尼斯·罗斯同样指出,阿拉法特先是不接受对方的提议,接着又放纵暴力行为。对和谈的失败,他应该承担绝大部分责任。他把阿拉法特比喻为一个“冲浪者”。他说,由于阿拉法特对继续冲浪比冲向岸边更感兴趣,因此他没赶上“大浪”。也许是因为有限的巴勒斯坦国这个“岸边”并不是阿拉法特所一直寻求的目标。克林顿也指责阿拉法特说,一位美国总统有史以来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