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第3/4 页)
出动。三万新兵中,以两万补充叶王陶三纵。渡江路线,争取走湖口、当涂之间,或南京、江阴之间。渡江方法采宽正面分路或分梯队偷渡,望加紧布置以上及两岸工作。(二)3 、8 、10。11 等四纵集中配合刘邓、陈谢两军,由刘邓统一指挥采忽集忽分战法,机动歼敌。(三)豫皖苏区党委及地方部队照布置不变动,子恢率华中分局机构五月可至该区。11纵仍属唐野战军。陈日内动身东返。(四)请漱石、子恢帮助粟裕解决南进有关诸问题。”
为渡江战略跃进,毛泽东决定组建东南野战军。
2 月2 月陈毅起身东返,毛泽东亲笔写下了手令并当面交给陈毅。
命令:陈毅任东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粟裕任东南野战军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又兼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政治委员。
叶飞为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副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第二兵团领导干部名单另定)
粟裕为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书记,金明为副书记
51.粟裕的新建议
渡江战略跃进工作,一切都在按计划秘密进行。所成立的东南野战军全力以赴进行紧张的准备工作。
二三月间,毛泽东命令刘邓、陈谢等部集中打几个胜仗,以配合粟裕部休整。
粟裕则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率领一兵团开赴黄河以北的濮阳地区休整补充,为渡江南下做最后的准备。
就在这紧锣密鼓的准备过程中,粟裕在华东野前委扩大会议期间,突然向陈毅提出暂不渡江,而是留在中原,协助刘邓在打几个歼灭战,把1948年的南线作战重点,从渡江跃进完全转为“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的大胆设想。
这个方案已经折磨粟裕几个月了。
还在2 月1 日给中央军委的那封探讨式的电报中,粟裕就表露过这种倾向,提出把战略重点放在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的主张。他曾建议将在中原的3 支野战军划归刘邓指挥,打几个歼灭战。由于没有考虑成熟,粟裕当时没有对中央南下跃进的方针提出异议。随后,他在指导并亲自主持渡江准备工作的同时,反复琢磨,反复思考,在两个月中对渡江跃进的利害作出了一系列新的分析和判断。
作为战区指挥员,粟裕总是从战略、从全局来看问题,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把渡江跃进“和未来的南线决战联系起来考虑的,这涉及到以什么样的战法,在江南还是在江北和在什么时机同敌人进行南线决战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粟裕对自己、对敌人,对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意图都有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
他知道自己部队的长处,对如何作战更是无比熟悉。解放战争第三年的转折就是同蒋军进行决战,而过去两年的基本经验则是只有成建制地歼灭敌军主力,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第一要旨,第一兵团的3 个纵队,和华野其他主力一样,经过近两年的浴血奋战,不断探索,不断发展,已壮大成为火力装备不下于蒋军精锐主力的部队。
而在粟裕看来,今后要同敌人展开决战,要攻克重点设防的城市要塞,要在野战中与迅速构成防御阵地的蒋军作战,正是需要这样的部队,需要强大火力才能歼灭旅、师以至兵团建制的敌军。而这样的部队和作战,对战争的贡献非常之大,同时粮食、兵员、弹药及其战争物资的消耗也极大,这些可以部分地取自于敌方敌区,但大部分还需要取自于解放区的大后方。他想起目前刘邓、陈谢以及自己和陈毅,实际上都上半后方作战,还是在相当大程度上依靠晋冀鲁豫和山东的支援,方敢与国民党逐鹿中原,争取在统一指挥协同作战中打大歼灭战。
粟裕对渡江后能否吸引那么多敌人也表示怀疑。毛泽东在1 月17日的电报中估计。3 个纵队过江会吸引敌军20、30个旅回防,而粟裕则不这么看。当年跟随毛泽东一起上井冈山,又善于实施全局性指挥的粟裕,同样了解敌人,摸透了敌人的脾气。在他看来,解放军以一个兵团10万多人的兵力渡江,蒋介石不会调他的两个整编师等机械化重装备的主力部队,而放弃重武器到江南水网地区寻解放军作战,也不会让战斗力很强的广西部队回江南,那是放虎归山,会与他争夺江南宝地。蒋介石只会调动他在中原的二流三流的部队,刘邓在中原,他不敢抽一个精兵去江南。这样,对于大局也就没有决定作用。
粟裕还有他更为重要的看法。他从陈毅的传达中得知,中央和毛泽东的意图是“变江南为中原,变中原为华北,胜利就来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