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页)
组织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和内部极不相同的结构。在19 世纪期间,行业公、商会的创立是这种组织系统的主要发展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性与行业性公、商会和同一地区中的其他公、商业联合起来,成立了较大的组织。例如在汉口这种公、商会大量出现的地区已成为酝酿已久的国内发展的重点地区。
自然,整个公、商会机构总是在争取官方的承认和庇护。实际上它们的福利少不得靠公家的来往关系。许多商人取得士绅地位就是靠“捐买”资格,而不是经过考试。一个城市的主要公、商会组织因世代相袭或者业务关系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更大规模的联合。公、商会联盟对于经济政策的影响,例如必要时举行罢市,作用极大。所有这些使商会几近于一种市政府,特别是有共同需求的时候,例如太平天国起义(1850一1864 年)时就是这样。
从这样的背景不难看出,劫世纪初期纷纷结合起来的中国商会,作为新生事物,是比原已成长起来的商绅市政组织,更前进了一步。这样,我们就可以断言,虽说19 世纪卯年代来自西方的冲击,而使社会日趋动荡不安,但在那以前,国内己有一个私营商业社会组织自然地成长起来。这个趋势中包括了国家对于从商业方面来的财政收人日加依赖,同时对于商业的限制也就日渐松弛。后面放松限制这一条,使省级官吏从不断扩大的地方商业努力中增加了收人。
19 世纪的商业组织已经超出家庭商号范围之外,真正的合伙制乃至接近股份制的公司,也已纷纷成立。这种商务不得不对中国杂乱的金融制度特别注意,因为每一个地区和每个行业都有它们自己的记帐单位,白银斤两重量不同,记帐也大不相同。经济学家喜欢统计数字,可是在1800年找不到这些。我们能够找出国内市场发展趋势的实证,但我们缺乏总的统计数字,来称量中世纪和现代之间究竟相差多少。
英美商人在通商口岸(自1864 年太平天国起义被扑灭后蓬勃出现)把他们的势力作为世界市场的臂膀而夸耀,说贸易的发展应归功于它,那是不足为异的。这种看法和外国人通常把眼光只局限于他自己对中国绘画的小图是同样的谬误。但是,事实上19 世纪末期通商口岸商业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太平天国起义前中国已经蓬勃发展起来的商业生活的复兴。
举例说吧,近世纪来对俄罗斯的茶砖贸易是早在宋朝就有的“茶马互市”的一种继续。茶叶在东印度公司经海上运来以前,早就是出口给蛮族的主要物产。作为一种属某些地区的特产并为大家都需要的商品,茶叶有一个时期为政府所垄断。在帝国时代晚期,中国官吏的自然本能,就是用一种牌照管理制度,确定一些专卖商人替他们去收税。中国的茶叶专卖商人和新的自由贸易时代的外商当然是格格不人,并且成为外国领事馆同中国当地官员之间很多交涉的题材。茶叶的“样品”同实际收到的批量订货,可能大不一致,因此质量的控制是一个主要任务,而这事是由茶叶公会自已掌握。他们的职能就是维持这个行业的标准,保证正常的手续,与西方大亨们“立地致富”的作风恰恰相反。中国政府不插手干预,不保证茶叶在全国范围的统一标准,结果就让日本和印度在2O 世纪把中国茶叶从世界市场上挤出去了。但是回顾一下,中国的这一失误,看来好像是中国经济生活非集中化的结果,换言之,是商业控制在私营公、商会之手的结果。无论怎样,在公、商会下面商人组织的成熟发展,并没有产生向工业生产投资的企业家。恰恰相反,它大概成了欧洲式资本主义的逆反倾向。
工业投资的一个要素,是信贷的方便。中国在这方面虽有所发展,但很有限度。便利于中国国内商业的信贷结构,开始于最低级的当铺和高利贷者。当铺老板和高利贷者有时是同一个人,他只向有需要的人提供小量借款。在外国人来到以前,最上层信贷的转让以及地区间公款的转让,是由钱庄经手,这些钱庄集中于山西中部汾河流域的一些家族。山西银行常靠亲属关系在全国设立分号,把款子从一个地方转给其他地方的分号,为此收取一些汇水。
在上层和低层之间还有几类大大小小的外国人称为“地方银行”的钱庄。小钱庄可以只服务于它们所在地的社区,大的钱庄则常和分布在通都大邑的地方银号有往来。这种连锁关系,譬如在浙江的宁波或绍兴的同乡之间,很容易建立起来。他们的银行往来又可从上海伸展到长汀上游或沿海城市,这种城市间的银行网络随着商业的成长而扩张。在公开竞争中,当北京没有发行法定通货以前,许多银行可以发行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