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部分(第1/4 页)
“朕正是忽必烈!”忽必烈平抑一下激荡地心神,诘问李隽道:“赵祺,你可知罪?”
不用想都知道忽必烈必然是仿效古之辩士来上一通危词,颠倒黑白,说得人心悸神动。 李隽知道该如何回答才不会堕了华夏的声威,脸一虎。 斥道:“忽必烈,你可知道你们鞑子犯下了多少暴行?鞑子残暴无道,所过之处无不烧杀抢掠奸yin,城墟残破,流血漂橹,尸满道路,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嗷嗷待哺。 现在,朕起兵吊民伐罪,驱除无道之鞑子,光复华夏河山。 忽必烈,朕给你一个机会,若是你开城投降,朕饶你一死。 若是敢顽抗,王师到处。 必是寸草不留。 忽必烈,降还是不降?”右手一举,将士们齐声呐喊:“降还是不降?”
历来是蒙古人强而南宋弱,在战场上相遇都是蒙古人压着宋军打,象现在这样诘问蒙古人皇帝之事从来没有过,将士们扬眉吐气。 用一个时髦的话来说就是“爽”,爽到骨子眼了。
李隽的反诘在忽必烈的意料之中,他没有想到的是李隽居然把三军将士也带入,如此一来忽必烈一个人说话地力量就太单薄了,单薄得可怜。 再做个形象的比喻,忽必烈好象公堂上待决地囚犯,而李隽就是主审官,三军将士就是助威的衙役。
忽必烈心里还真有这种感觉,他觉得屈辱,浓眉一轩。 虎目中精光四射。 很明显忽必烈给这种屈辱感激怒了,想扳回局面。 喝道:“赵祺,你不用在这里摇唇鼓舌,颠倒黑白。 南朝无道,贪官横行,鱼肉百姓,黎民嗷嗷,朕心不忍,起义师,惩无道,兵临临安,为的就是还百姓一个康乐盛世。 ”
他说得没错,在李隽来到这个世界以前,南宋的确是够**,真的是称得上无道。 正是因为南宋无道,才会国力日弱,才给蒙古人以机会,忽必烈才能统一中国。
这是阵前折辩,不能直承其事,不然就落了下风,对于这点,李隽是成竹在胸,脸一板,端起“穆穆”天子威严,喝道:“忽必烈,朕问你,函谷关血案,你可曾忘记?真定赤地千里,至今未见一个活人,真定万千百姓的魂魄还游荡在荒郊野外,你可曾忘记?常州数十万百姓给你们赶来填护城河,你可曾忘记?这就是你说的惩无道?是你们无道,还是谁无道?”
这些都是血淋淋地事实,任他忽必烈巧舌如簧也是难改铁的事实,由不得张口无言。
这些血淋淋的惨痛教训,将士们是个个知晓,人人气愤,乍闻李隽重提这些悲惨之事,无不是气愤填膺,在廖胜功和郑静和的率领下齐声呐喊“还我河山!”
等将士们不再呐喊,李隽语重心长地告诫忽必烈,道:“忽必烈,你可知道得民心者得到天下?”
得民心者知得天下的话,忽必烈不知道听过多少回了,就是没有这一次的印象深刻。 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由李隽来告诫他,让他感到屈辱。 正待反驳,李隽根本就不给他机会,接着道:“鞑子只知穷兵黩武,不恤民力,不拾民心。 而我大宋朝历代君主,本仁慈之心,以圣人之道化育尔等冥顽,尔等不体圣人之意,一意孤行,兵连祸结,生灵涂炭,黎民十去其八。 尔等之罪,罪在不赦!”
南宋那些皇帝,说实在的,没什么可称道处,李隽对他们也是没有好感,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得不给他们遮羞,把他们的无能说成“本仁慈之心,以圣人之道化育冥顽”,李隽心里真不是个味。
要是不给这些无能地皇帝遮羞,那么在气势上就会落了下风,这叫不得不为。 折辩就是这样,好的一定要说,不好的还要说成好的,这是折辩的诀窍。
“你才是真正的颠倒是非黑白,南朝地皇帝中除了你现在非常不错外,都是无道之君,居然给你说得冠冕堂皇,打扮成仁君,气死朕也!”忽必烈再一次领略到李隽的辩才。 正要扳回来,就在这时,一队宋军士卒快马来到城下,举起手中地火铳,对准了忽必烈。
巴布尔见机得快,叫道:“不好。 皇上,快退!”也不管忽必烈的感受。 和一众侍卫把忽必烈拖开。 他们刚走开,一阵砰砰之声大作。 是宋军士卒手里的火枪发威了。 要是忽必烈慢得一慢,肯定给打成筛子。
忽必烈出现在城头上,正是干掉他的良机,要是做掉了忽必烈,其中的好处有多少,只要神经正常都想得到。 李隽虽是对忽必烈大有好感,也不会错过这个良机。 一边和忽必烈折辩,一边用手势示意廖胜功调些火铳手来收拾忽必烈。 没想到竟是给他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