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页)
,二是进行监督,三是制定好如何办好学校的规则,这是十分重要的。当然,每个地方都有高教布局问题,哪个地方搞一所学校,哪个地方以什么为主,这方面政府有一点责任,因为涉及到很多高校的关系调整。但是,一个学校本身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这应该由学校自己来决定。学校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听取广大教授和一部分学生的意见,包括毕业生的反馈。学校应该调查自己的毕业生现在的情况如何,这些调查可以为进一步规划大学的发展提供非常好的依据。当然,最后的决策权还是在学校领导手中。
大学能够正确定位,首先要有一个比较好的环境,政府应该让大学自主定位。第二,大学能够正确定位,要靠校长,校长要充分聚集校内的智慧,为学校找到一个合适的发展方向和合适的发展平台。当然,社会也要给大学定位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不要推动大学都朝某一种类型去发展。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校才可能理智地定位。现在缺少的就是理智,攀比风太厉害了。
原因6:建一流大学的热情
我们国家没有必要搞更多的一流大学,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上。
“211”是什么?
有很多版本。
现在的版本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
而据说,最初的版本是面向21世纪,建设100所世界一流大学。十分有气魄。其后,不断地被修正和调整。
发端于1998年5月的“985”工程,其核心是要建设若干所大学,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起初,北大、清华是第一梯队,复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7所学校是预备队。按说,这样的规模,与中国国情还是比较匹配的。
可是,很多学校不干,我也要“985”!首先是因为钱,进不进“985”,学校获得的投资不一样;其次,是名分,“985”,那是行走大学江湖的口令,是“985”,不是大“大佬”,也是准“大佬”,不给钱也没关系。
就这样,今天的大学江湖上,已经有了30多个“大佬”。
回头一看,这不是暗合了当初“211”的初衷了么?
对话观点:
现在提出要建一流大学的恐怕至少上百所,国家有没有那么大的财力支撑?搞学术研究型的,社会有没有那么多的岗位提供?
量大面广的地方高校,要安于自己的定位,办成为当地社会服务、让老百姓满意的学校,培养更多的人才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国家选择几所学校作为重点进行投资,这没有错。但是,什么学校能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不是政府说了算的。
对话人:唐安国
熊丙奇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应该和经济发展相结合。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我们国家究竟有多少学校能够建设成一流大学?
唐安国国内大学在办学中与世界一流大学有很大的差距,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是经费的差距。像香港科技大学,在短短的时间里超过了我们的北大、清华,关键的问题是它筹集了大量的资金,可以从全世界招揽很多优秀的人才。我们国家如果有十来所高校能进入世界一流大学中,这是最为理想的。但实现这样的目标,要根据现实国情分步走。先重点建设两所学校。现在“985”学校搞得偏多了一点,原来“985”的意思是:1998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校庆时讲话,希望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国家先确定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所学校,并将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7所学校作为第二梯队。但是后来互相攀比,变成了现在的三十几所。现在的“985”跟以前的“211”差不多了,再发展下去就变成“211”了。
作者补记与三年从教育部那里拿到18个亿,而且还要看政府脸色的北大和清华相比,香港大学的日子,确实是比较好过的。首先,政府的投资就不少,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把教育作为财政预算优先考虑的项目,20世纪90年代教育经费开支的比例已接近甚至超过80年代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瑞士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其次,据报道,在2003年至2004年的18个月间,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成功地为学校募集到6亿港币。(《大学校长必须有能力筹钱》,丰捷,《光明日报》,2004年8月10日。)香港大学目前的经费60%来自公共机构,学校制订的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