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1/4 页)
捉。国民党天津市市长杜建时得知解放军已攻到市政府时,主动投降。
天津城里枪声渐渐地静了下来。正守在塘沽的侯镜如立即感到自己的危险已经到来了。
实际上,天津枪声未起之时,侯镜如就已和87军军长段云把指挥部搬到了海军第3舰队司令马纪壮的“重庆”号巡洋舰上。驻守塘沽的各个部队,也早已分配好了舰船,并且还划定了登船撤退的路线。
侯镜如已公开亮出了一副随时要从海上逃走的架式。
15日下午15时,当天津方向终于静寂之后,侯镜如立即给南京和北平发电:“天津失守,塘沽已无再守的必要,请求下令南撤。”
这个时候,塘沽早已乱得不成样子了,人人都明白,再不撤走就只有留在这里等待末日。但是,侯镜如的电报发出后,蒋介石和傅作义都迟迟未能回电。东北野战军的炮火正在向塘沽方向延伸。
段云急得团团转,他到处张扬:“委座已经指示,可依傅作义命令,相机南撤。我们的司令官为什么还不行动?”
此时的傅作义已是一片茫然了,他赖以作筹码的天津已经不复存在。所以,他每下一个决定,都必须慎重再慎重。
1月17日,17兵团终于接到了北平的电报。侯镜如当即下令:“上船!”塘沽国民党守军蜂拥而出,乱哄哄地挤满了大小船只。
侯镜如安坐船头,正待出发,保安5团团长风风火火地跑了过来:“报告司令官:我团留在岸上掩护大军撤退的部队全都被消灭了。”
为了不让塘沽之敌全部逃掉,东北野战军第十二纵队部分部队已于1月16日凌晨3时开始发起了进攻。现在已快打到岸边上了。
“走吧!”侯镜如发出开船的命令,几声汽笛声响,大约有5万多人乘船逃离了华北。
第58节 初次的试探
1949年1月,大半个冬天已经过去了,但北平仍然寒气逼人。这里是国民党军队在华北的最后一座城池了。平津战役尚未结束,毛泽东就已调动大批军队集结在北平四周,傅作义如今完全陷入了欲逃无路、欲战无力、欲守不能的境地了。
天津失守后,现在就只有和谈一条路可走了,而且这次和谈应该成功才行。傅作义默默地想。
从平津战役打响起,北平和谈已经进行了两次。
早在1948年12月14日,傅作义几经辗转才通过北平地下党员李炳泉找到了与东北野战军直接联系的方法。
傅作义立即派了两名代表,携电台和报务员,一行五人,乘一辆吉普车开出北平城,与平津前线司令部的作战处处长苏静在一个叫八里庄的小村子里秘密见了面。
17日,双方正式坐到一起,开始了最初的相互试探。
傅作义的两位代表是崔载之和李炳泉。年岁较大一点的崔载之是傅作义主办的《平明日报》社的社长,李炳泉是该报社的采编部主任,也是打入国民党内部的中共地下党员。
在这个天气异常寒冷的冬日里,双方围坐一户农民家中的火炉旁,不拘形式地随便聊着天,他们没有明确的议题。双方心里都清楚:这次会谈的目的就是试探对方的真正意图。
崔载之一再表示他俩是代表傅作义先生来谈判的,说傅先生对谈判很重视,非常具有诚意,绝非阴谋诡计;为了防止中统、军统特务从中破坏,傅先生对这次会面采取了绝对保密的措施。
“是的,”李炳泉补充道,“为掩人耳目,傅先生叫李腾九装病,携电台住进医院,不见任何人。我们通过电台直接同他联系,而后再由李腾九向傅作义汇报。”
他们所说的李腾九,是傅作义在保定军校时期的同学,出军校后,李腾九一直追随傅作义左右,担任幕僚,共事数十年,甘苦与共。1946年起为傅作义做联络工作。1947年12月,傅作义任华北“剿总”总司令不久,总部即由张家口搬进北平,李腾九仍任联络处处长,主要是替傅作义招待高级人员或会见普通客人,并替傅作义出席城内比较重要的非军事性会议。联络处名义上为傅作义总部的一个单位,但在工作上与总部其他单位没有横向的关系,直接受傅作义的领导。所以,对傅作义来说,李腾九是个信得过的人,不会走露风声,跟共产党谈判,非同小可,绝不能让中统、军统寻到一点痕迹。而李炳泉正是李腾九的堂弟。
苏静在这次会面中只是负责接待和观察,平津前线的最高首脑并没有马上出面同崔载之、李炳泉谈判,而是安排他们休息了两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