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第1/4 页)
看着已经下山的四人,莫兰与李莫如相视一眼,莫兰开口说:“我们先去看下雪莲?”
“恩,好。”
两人携手往雪莲多的地方走去,身影如闪电,两人如履平地般很快就到了雪莲生长的地方,望着在冰雪中有着翠绿叶子的雪莲,李莫如说:“听说雪莲含苞需要两个月,看来,花期就在这两天了。”
莫兰点点头,说:“你跟我说下雪莲的典故吧。”
李莫如想了想,开口说:
相传,雪莲是独独长在天山的神物,而雪莲本是不开花,只永远有着翠绿的叶子,以及含着的花苞,谁也没有见过雪莲开花。
而有一年,南方某地,有一个女子,身为富家女,却整日赌博、游荡街头,伙同着一帮人偷鸡摸狗就是她经常做的事情,已经二十却一事无成,成为了当地人人摇头的浪女。
就这样,女子一日复一日的这样过着,直到有一日,女子撇开了一帮手下,独自一人去了当地的庙会,四处张望中惊鸿一瞥,看见了因为被风吹起坐在轿子里的一位男子,惊为天人,等到轿子走远,动身想追,可是不知为何没有动身,只抓住身边的人问那男子是谁,却看到被问的人一脸嫌恶的走开,还边说着真正一个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人。
女子站在原地良久,发现那张面容已经入了眼,入了心,再也拔除不了,而自己也不愿忘记,就这样失魂落魄地回了家。
整日相思、魂不守舍,底下人问却怎么也不能让女子开口,而女子这时候想起自己这二十年过的日子,满心惭愧。终于在一日洗了面、梳了发,将所有人聚集到一处,说自己要洗心革面,不再游手好闲,也不能再做她们的老大了。
底下人一听,都闹哄哄地问为什么,女子望着底下姐妹们的脸,突然露出一个笑容,说:“我会回家禀告娘亲,给些银钱,以后你们自己做些小生意,莫再行以前的事情,好好娶个夫郎过日子吧。”
“那你还管我们不?”在女子要离开的时候,有人大声问。
“我们永远是姐妹。”女子留下这样一句话就离开了。
女子回家禀了爹娘,安顿好其余姐妹后告诉爹娘愿意打理家中生意,愿意从头做起。
而女子每日在忙碌后总会抽出时间到当日的地点等待。
每次庙会也总是在原地等候。
于是,每次庙会,那个穿着白衣,面带温和笑容的女子成为了庙会中的一景。经常被指指点点的女子心里想的是如何才能见到那个让自己重新做人的男子,而至于见着了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女子心里是完全没有主意的,或者即使有了主意怕也是说不出口只能放在内心深处。
作者有话要说:其实,萌是想在这里虐一下的。。。。
另,如果没有问题,今天应该还有一章……
结发的典故:
个人比较喜欢第二个:
一、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古代婚礼仪式之一。《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缨。”缨是五采丝绳,女子许嫁以后用它来束发。郑玄注:“著缨,明有系也。”就是说,缨是许嫁的标志,表示这一女子已经有了对象。这条束发丝绳,直到成婚的当夕,才由新郎解下,这就是《仪礼·士昏礼》所说的:“主人(婿)入室,亲脱妇之缨。”故缨始终是夫妻关系的信物。结发本指女子许嫁时的系缨束发,后移指成婚当夕的夫脱妇缨。这就是古诗中所说的:“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诗)、“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杜甫《新婚别》)。对结发的另一解释,即传统解释是:男子年二十、女子年十五分别举行冠礼和笄礼,都要把头发绾成髻,以区别于童年的发式,表示已经成人,可以结婚了。《文选》苏武诗注云:“结发,始成人也,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时,取笄冠为义也。”
我国古代,年少之时结为夫妻,称为结发。后因以“结发”为结婚,指原配夫妇。
有时也代指年少之时,例:《李将军列传中》,“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
结发也指新婚夫妇须在饮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同心。苏武就有“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的诗句。
二、结发夫妻………何谓结发?
二十岁,家境富裕的他意气风发、饱读诗书,二十岁,他棱角突现,自负而矜持。 初闻爹娘为他订了门亲事,他惊怒交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