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3/4 页)
锁红军、北锁红军皆是草莽凑分子之人,不足为计。台州方国珍起义最早,却一直固守原地,听闻此人刻薄浅识,想来难成大业。南方红巾军……南方,徐寿辉自是一方名士,早年就结交各路侠义多才之人,如今更是手持玉玺,坐拥百万大军,只怕将来会是逐鹿中原的主力军。但军师彭莹玉故去后,徐寿辉仿若失却分寸,变得矫躁急进,可见其华而不实。而北方红巾军,自不必说,韩林儿之父开启先河,又是皇室后裔,各路英雄云集响应,俨然已是王者之师。”
我心底还是隐隐希望,刘基能够出山,为林儿,为赵宋江山谋全。所以我故意这样说,一方面是出于自己的私心,另一方面也是试探刘基的心意。
他赞许地看了我一眼,却含蓄地笑着,摇头道:“北方红巾军虽然独占鳌头,但已然初显颓势。要知道,他们有一个致命伤,那就是少主年弱无识,全靠刘福通一路闯南攻北。即便刘福通无二心,长此以往下去,只怕无功无德的韩林儿无法服众。”
这也是我一直担忧的问题,此刻听他娓娓道来,我更觉沉重。
他又道:“你方才漏了一人。”
我恍然道:“你说濠州的郭子兴?此人我并不了解,听闻是一个豪爽好交的汉子。这人也有一聪明之处,就是远尊韩林儿为王,而不自立,这样既免去许多无谓的纷争觊觎,他日若有危难又可仰仗北方军。如此群王林立之际,还能沉下心来,不骄不躁,可见,此人也不得小觑。只是,与他一起起义的还有孙德崖等四人,五人皆是元帅,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只怕贻害无穷。听闻尊韩林儿为君之事,就令五人生了间隙,分成两派。”
他正欲接口,忽听山间响起一阵震耳的长啸。
他笑道:“说曹操,曹操到。”
第四卷,地之卷:战争风云 (六)君王之道
难道说郭子兴亲自来了吗?我正疑惑,却听山间有人高声喊着:“刘老先生,晚辈朱元璋,奉郭子兴郭大帅之命,特来向您拜年!还望刘老先生移步与晚辈楼下一叙!”
听那声音,是从高屋那边传来的。
我不禁皱眉,朱元璋,这名字好生熟悉,在哪里听过呢?
然而,不及我多想,刘基眉头却耸起层层叠叠的丘峦,我恍有所悟,忍不住发笑,道:“你竟已成了老先生了!”
他亦觉得好笑,随手拉上我的手,道:“走吧,去瞅瞅来者何人。”
说罢他低头思忖,另一只手掐指轻算着,喃喃道:“来的倒是巧。”
他身上温热的气息通过手掌的接触丝丝缕缕的传来,驱散了我指尖的冰寒。他似乎也有所察觉,默不作声地将我的双手拉过他的怀间,藏在他宽大的白裘中。
如此一来,我微感愕然,反而挪不动步子。
他瞧着我岿然不动,又展颜,犹如三月里的和煦春风,驱散了腻在我身心不愿褪去的严寒,他柔声道:“这才下过雪,山间路滑,我拉着你走,放心些。”
我的脸瞬间犹如傍晚时天上肆意弥漫的霞光,红灿灿的,只垂首应了一声:“嗯。”
他总是那样无微不至,我只怕我会越来越依赖于他的关怀。
我和刘基相依着走到高屋里,那飘渺在山雾间的喊声缕缕不绝,那人未必不想上来,只怕是山中阵法奇特,他上不来而已。
我犹疑道:“先生不打算去看一看吗?”
他定睛望着我,笑道:“不急。”
说罢,他又向默立一旁的方孝孺招手,孝孺走过来,他便附在孝孺的耳边说了几句。孝孺听后,眼睛骨碌碌地直转,然后站好,说了声:“我知道了!”就转身出去了。
未几,就有隔空对喊的声音传入耳中。
我迷惑地看着刘基,道:“你们师徒俩又打什么哑谜?”
刘基悠闲地从烧的正暖的红泥小炉中满上一杯热酒,惬意地品了一口,道:“我给他出了道题,若能答出,我见见他也无妨;若答不出,那么此人不见也罢。”
我闻言,心中好奇,道:“你出了道什么题?不妨说出来,让我也长长见识。”
他温颜笑道:“也好。假如有三个穷人,他们每天的饭就是一锅粥,你说该怎么分这锅粥才能保证他们每天吃的一样多?”
我略微思忖了下,不觉道:“先生这道题真是妙。”
“哦?”刘基不由来了兴趣,问道,“何出此言呢?”
我悠悠道:“那人既是郭子兴手下,想必此番是慕名而来,这一出唱的是‘三顾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