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部分(第2/4 页)
相王导府中为女儿都璿提亲。
对王氏子弟来说,这是一个婚嬅高门的难得机会,一个个神气端肃,扭捏作态,惟独王羲之毫不在乎,依旧袒腹而卧在东窗床上。
不料郗鉴选中的,就是这个袒腹东床的少年郎,从而为后人留下“东床快婿”的佳话。
王羲之的夫人,为他生下了七子一女,一个个都成了东晋社会的名流。
王羲之以书法冠绝古今,称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传其衣钵,功力虽然略逊其父,却也颇得真谛,后世合称“二王”。
谢道韫的叔父,就是“淝水之战”的东晋政权中,使得国家坚如磐石的谢安。
晋室东渡之初,谢安与王羲之同寓居在风光明媚的会稽,游山眺水,饮酒赋诗,放情丘壑,兴寄烟霞。而谢安在谢氏诸子弟中,似乎特别欣赏侄女谢道韫的聪颖与才情。
有一天,谢安问她:“毛诗何句最佳?”
谢道韫答道:“吉甫作诵,穆如清风。”
吉甫,就是周朝的贤臣尹吉甫。“吉甫作诵”指的是尹吉甫写的丞民之诗,赞美周宣王的卿士仲山甫,帮助周宣王成就中兴之治。该诗辞清句丽,传诵不衰。
谢安也不无同感,称赞谢道韫颇有雅人深致。
还有一次,在北风怒吼,雪花纷飞的寒冷冬天,一家人围炉闲谈,谢安问大家:“大雪纷纷而下,像是什么样子?”
谢朗应声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接着道:“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为之击掌赞叹,因此在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为她找到一个才堪匹配的好丈夫。
为侄女择婿,最理想的对象,当然是王家的儿子。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七百三十二章 谢道韫临事不乱
最初,谢安本来颇为属意王羲之的长子王徽之的卓尔不群。
但王徽之的一件事,使谢安打消了这个念头。
原来,在一个雪夜,王徽之独自饮酒,突然渴望会一会老朋友戴逮,于是立即泛舟刻溪,到半途意兴阑珊,又立即驾舟回府。
有人问起,王徽之道:“乘兴而来,兴尽而去,何必见怪!”
谢安认为他恐怕不是那种贯彻始终的人,因而选择了他的弟弟王凝之。
王凝之禀性忠厚,文学造诣极深,草书隶书也写得很好,笃信道教,行止端方。
当时王羲之正担任会稽内史的职务,全家大小都住在这个远离战火,风光秀美的地方。
正所谓“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春暖花开的时侯,名流雅集。
在一次兰亭集会中,大家即景赋诗为文,王羲之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大大地感叹人生,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哀叹。这篇序文,关健还在字美。
据传唐太宗将它随葬,后来唐太宗墓被盗,就此失传。
谢道韫嫁到王家以后,克尽妇道,温、良、恭、俭、让,样样做到。
王羲之全家,都认为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媳妇。
魏晋时代,清谈之风大炽,一炷香,一盏清茶,一杯醇酒,便可以海阔天空地谈论不休,大家闺秀有时也参加讨论。
由于汉代以来,儒家地位独尊,当时男女授受不亲的礼防也渐受重视,所以大家闺秀参与清谈,常张设青绫幕幢以自蔽,使对谈的男性客人,只闻其声而不见其娇面。
有一次,丈夫的小弟弟王献之与友人谈论诗文,正处在下风,被经过的谢道韫听到了。
她躲在屏风后听了一会,然后叫婢女告诉王献之,她愿出来为小叔子解围。
王献之与客人,异口同声表示,愿意聆听的她的高论。
谢道韫端坐在青绫幕幢之后,将王献之的前议加以肯定,然而引经据典,围绕主题进一步发挥,立意高远,头头是道,客人词穷而甘拜下风。
临危不乱,从容不迫,理直气壮,坦然处之,常能使艰难困苦的局面化险为夷,这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刚毅气质,谢道韫是受到她叔父谢安极大的影响。
谢安的临危不惧,是很有名的。淝水之战时,他端坐家中与人下棋,前方捷报已到,也一直端坐把棋下完。
晋穆帝永和三年,桓温镇守长江上游,曾在蓝田大败秦兵,后又收复京师洛阳,可惜都因后继不足而功败垂成,留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沧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浩叹。
桓温兵多将广,这年他率兵入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