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2/4 页)
以盈利为目的的供电局、自来水公司、天然气公司当然不会再花钱在这里投资设备,原由的电网、水网设备,也因为没有专人维护,而年久失修,瘫痪在那!更为神奇的是,蕙山古镇的居民们似乎对外界的物质**并不高,除了街道和社区给他们确保的口粮以外,镇民们还在山脚下留有自家的自留田,相对年轻的居民担负起种菜种瓜果的重任,丰收后,大家按需分配,甚至都用不上所谓的人民币。这个镇十足体现了*生活的特点,很有意思。
蕙山古镇居民这样的生活方式,曾经被媒体报道过,一些所谓的社会专家、慈善家也纷至沓来,“看望”这些蕙山古镇上的居民,但蕙山古镇的居民,淡泊名利,外界来“看望”他们,也不拒绝,你送什么东西,留在祠堂就好,没人接待,也没有登记造册。你上门造访,不好意思,我关门拒不接待,不要影响我的安静生活。祠堂里的东西多的吃不下,用不了,那我们居民发扬光大,通知社区前来领走,你社区将这些物资是中饱私囊还是捐给有需要的人,你们自己看着办。久而久之,前来造访的人就越来越少了,事实是:前往造访也真是没意思,镇上不通水电,没有娱乐文化设施,你去那干嘛呢?不要说呆一天,你能在那地方呆下一个小时,就算你有着极大的本事。
鉴于蕙山古镇的闭塞,久而久之,社会上就流传了蕙山古镇是一个阴镇的说法,传说的各种版本应有尽有,除了偶有探险者敢于前往该镇一探究竟以外,几乎所有的人都要绕道而行,蕙山古镇的镇口一片萧条,不要说店铺门面了,就连摆地摊的,也不愿意去那边,全市除了有一条公交线路5路打那边经过以外,那边绝对看不到“车水马龙”的景色。
蕙山古镇的名声,在二十一世纪初,就已经“名扬天下”了!
“姜舯兄,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这里应该是蕙山古镇吧?”蒋凯看着车外这安静的出奇,连耗子的出没都能一目了然的街面,深深的吸了一口气问道:
“是的!我们的香烛店就在这蕙山古镇里。”姜舯将车子停好,歇了火,下车说道:
“姜舯兄,大清早可不能开这样的玩笑,这邬熙市的所有人都知道蕙山古镇里都是住了一些与世无争的老人,不要说开店做生意了!即便是给他们人民币,人家也不受待见。”蒋凯坐在车上说着自己的观点。
姜舯见蒋凯不愿意下车,有点恼火,绕到蒋凯一侧的车门,奋力的打开后,对着蒋凯恼道:“在灵异世界中,你还是给我少穿插点你的‘高见’。我说这里有香烛店,就有香烛店。你跟着我就是了!难不成我还把你卖了?”蒋凯见姜舯说的坚决,悻悻然的下了车,姜舯随手把车门一锁,兀自走在前方领路。
蕙山古镇一侧靠山,一侧靠河,通往蕙山古镇,必须要过一座桥,所以,一般的车辆是压根开不进古镇的。姜舯领着蒋凯走过那蕙山古镇的唯一进出口:拱桥。过了拱桥,就是那野草及腰的蛮荒之地……
“小心了,草丛里都是一些鼠虫之类的东西,走路的时候,脚步尽量走的重一点,这样可以让鼠虫闻声躲开!”姜舯提醒蒋凯道:
第88章 阴镇??蕙山古镇(2)
蒋凯见姜舯如此“熟门熟路”,想必这里是经常来过。这时曙光将至,暗夜退去,是昼夜的更替时段,通常是人们所说的“黎明前的黑暗”,蒋凯放眼望去,一片漆黑,除了那微风徐徐,“吹扫”在野草上“梭梭”作响的声音,偶有虫鸣鸟嚣,那也是被姜舯和蒋凯的步伐所惊动的。这也真难为了蒋凯,短衣短裤,竟然在这及腰的草丛中走来走去,那真是前来喂蚊虫作死的心。
跟着姜舯在草丛里没走一会儿,就看到前往有一隐约的牌坊,换做外地人士,或许并不知道那隐隐绰绰中的是一个牌坊,但蒋凯作为本地人,是最为清楚的:那牌坊就是蕙山古镇的入口,如果没有记错的话,那牌坊上应该有五个鎏金大字“江南第二镇”,据说这五个大字是清朝乾隆皇帝御敕的,之所以不是第一镇,是乾隆皇帝心目中幻想着有一更美妙的镇园来取代它——圆明园。当然乾隆皇帝这一美好的设想最后是成立的,但成立的时间太短,英法联军的那场“妖火”将圆明园付诸一炬,从这个层面上,蕙山古镇有资格说那句最庸俗的话“老子称第二,谁敢称第一?”
蒋凯和姜舯走出草丛,来到了蕙山古镇的牌坊下,那姜舯疑惑的看了一下蒋凯,摇了摇头说道:“这也真是够奇怪的,这草丛中邪气横生,一般之人在这草丛走过,不是气重大喘,就是被阴气所伤,瑟瑟发抖。可看看现在的你,气不喘,身不抖,难道你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