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页)
,但个个像拉紧的弹弓。
但是项羽并没有让全军立刻过河,而是派出英布和蒲将军率领两万人先渡过黄河,北上去进攻围巨鹿的秦军。英布、蒲将军的两万队伍,随即进入河北。但见北方冬季的原野,朔风吹撼,白沙平野,人气寡淡,英布、蒲将军引二万军与秦兵交战,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是也并不能扭转什么。不过,二人还是对漳河到棘原一线为秦军输送粮食的甬道进行了数次破坏,多段甬道被破坏得酣畅淋漓,好像被孟姜女哭倒的长城。这给秦军造成的后果是,又肥又白的王离开始吃不到东西,变得不肥不白了。
这样过了若干时间,具体多少天说不清,但依旧还是本月,项羽遂准备全军悉数渡过黄河。从项羽执行的战法上来讲,其实接近宋义的路子,在抵达赵国南境后,并没有速进,而是在黄河南岸停留了一阵,具体原因不知,但效果是可以使得王离的秦军因继续攻城而更疲敝,同时甬道粮道遭到一定破坏,粮食供应开始受到影响。然后项羽北上到了离赵国更近的地方去等着,从而便于呼应和鼓舞赵国。这种做法,固然和宋义说的等着秦军虽战胜却士卒疲惫后再攻秦军是不同,但也不是项羽说的迅速引兵攻秦。
与此同时,齐王田市和燕王韩广下面的部将,也有引兵来救赵国的,但都屯扎在离秦军较远的位置,修起营垒,待在自己的壁垒里,不敢主动进攻秦军。
十二月的这一天,项羽和范增认为自己的十万大军全部渡河的时机已经到了——巨鹿已经被围了三个月了,秦军(王离的秦军)够疲惫的了。并且巨鹿城以北的陈余也遣使者要求楚军全部渡河北上。
渡河之前,军众饱餐战饭,然后项羽命令,把军中的釜和甑全部凿烂。所谓“釜”,就是陶制的大锅,中间鼓,上面开小口,像个缸,是古代最流行的煮饭锅。而甑,就是罐子底下有孔的。把甑置于釜上,燃火后,釜内的蒸气通过甑底的孔,将甑内的饭蒸熟。“甑中生尘”“釜中生鱼”,就是形容这家人贫困断炊甚久了。我过年的时候就是这样的,锅子里也生尘了,因为做饭的阿姨回家过年去了。
房子也要烧了,楚兵举着火把,把庐舍全点着了。漳河南岸几个小城邑,从地面向天堂冒起了一道道烟柱,被残冷的冬风翻卷着。
岸边战士们一线线排队上船了。他们身上都只背了三天的干粮,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吃满三天。
渡河完毕后,项羽又传令,把渡船全部凿沉。水面上很快空无一物了,只有青白的天光的倒影在告诉士兵们,我们这十万人要么就是被秦军吃光在河北,要么就是把河北的秦军吃光,总之没有回去的路了。
秦军在南方和北方战场,战力雄猛,常乘胜逐北,令各国诸侯军亡魂丧胆,谈秦色变,不被逼上死路去,不敢主动对秦发起进攻。
所以项羽的这一做法是非常高明的,他使得楚军在赵国完全成了客军作战,只有向前,没有退路,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
此时,诸侯军队也已经在赵国境内,各筑有壁垒。其中齐国人因为宋义的事跟楚国闹翻了,不愿意来,但是齐将田都叛了田荣而来,带兵襄助项羽。燕国则是燕王韩广派大将臧荼领兵前来。赵国张耳的儿子张敖也从代郡收来一万多兵前来。各国军队像赶庙会似的聚在巨鹿南部地区,他们穿着各种不同颜色花里胡哨的军服,打着各色旗幡,好不热闹。
项羽只带了三天粮食,这意味他必须当即向王离军挤压,没有必要筑什么壁垒,而王离又忙着攻城抽不开身。于是,在王离以南的棘原驻扎的章邯立刻与楚军发生遭遇战。
章邯把大阵摆开。就见秦军以步、弩、车、骑四个兵种,排成矩形小方阵,小方阵内纵横行列三四十条,约近千人。环卫阵表的是弩兵,前锋和后卫是弩兵横队,面向相反;两翼也是弩兵,一律面外站立,以保护相对脆弱的两翼,对付敌人的截击。这些千人的小方阵在平地上布置,若干小方阵集合成几万人大阵。大阵的形状不外乎圆形(适合防守),矩形,楔形(三角形,适合进攻),甚至会有梅花形。主将章邯居于大阵当中,一旦主将击鼓,各小阵战士持械而进。一旦主将鸣钲,各阵依次而退。钲鼓俱击,则战士就地坐下,呈固守修整状态。同时,章邯身边,还有几面旗子,旗的数量取决于他有多少个小阵。旗帜的颜色也不一样,与小阵旗帜颜色相对应。主将章邯挥动旗子,旗子的舞动方式表达了不同信息,小阵就相应行动。旗进则兵进,旗退则兵退,左挥则左移,右挥则右进,低挥则疾趋——战士们要拔足飞奔。
秦军各小阵的旌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