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部分(第3/4 页)
身心发展特点,表明编者已经进一步认识到儿童的主体地位。《千家诗》是启蒙性质的诗歌选本,其内容包括山水田园、赠友送别、思乡怀人、吊古伤今、咏物题画、侍宴应制等,较为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民间深受欢迎,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唐诗三百首》是清代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选编的一本脍炙人口的唐诗精选普及读本,仅以三百首的篇幅,就使人们得以欣赏到唐诗中的精华之作,为初学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卷首有蘅塘退士序:“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只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编验之。”由此可知当时《千家诗》为童子学诗的启蒙读物,作者不满于其内容芜杂,故编选此书。全书共选了七十余位唐代诗人的诗歌300余首,涵盖了古诗中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各种诗体,是一本质量上乘的精选诗歌读本。这本书注重选取历来为人们广为传诵的佳作,名家名篇入选甚多。诗的作者中既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也选了一些不太出名的诗人,如无名氏的《杂诗》。全书的编选以适合私塾教学为基本原则,以学童容易理解和记忆、适合儿童兴趣为主要出发点,因此,《唐诗三百首》被塾师们广泛采用,而且深受学童和成人的欢迎。此后为了帮助蒙童和一般文人理解、欣赏这些诗作,出现了多种注释本。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一直影响着我国的诗风和文风。而这本流传很广的诗选,也深刻影响着我国的诗歌教育,对发扬我国的“诗教”传统有重要作用。这部诗歌读本影响广泛而深远,直到今天,它仍然是人们学习唐诗的首选读本,风行海内外。
清末,《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诗歌读本依然是蒙童学习诗歌的主要教材。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回《借箸代筹一县策纳楹闲访百城书》里有东昌城内一家书店掌柜与老残之间的一段对话,很能说明清代“三百千千”的流行情况:那掌柜的道:“所有方圆二三百里,学堂里用的三、百、千、千、都是在小号里贩得去的,一年要销上万本呢。”老残道:“贵处行销这‘三百千千‘,我到没有见过。是部什么书?怎样销得这们多呢?”掌柜的道:“嗳!别哄我罢!我看你老很文雅,不能连这个也不知道。这不是一部书,‘三‘是《三字经》,‘百‘是《百家姓》,‘千‘是《千字文》;那一个‘千‘字呢,是《千家诗》。这《千家诗》还算一半是冷货,一年不过销百把部;其余《三》、《百》、《千》,就销的广了。”由此可见,直到晚清时期,《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仍然是学堂的基本教材,在北方城乡流传很广,很受欢迎。而刘鹗还是一位诗人。刘鹗(1857—1909)字铁云,别署洪都百炼生。他出身诗书官宦家庭,自小聪敏,四岁就随其二姐诵读《唐诗三百首》,八岁从丹徒名儒赵君举读书。庚子年(1900年)刘鹗北上赈济灾民,旅途中在《唐诗三百首》的封面上题诗,其一就记述了幼年学诗一事:“阿姐停针每见怜,小时指授绣灯前,而今此卷犹传世,回首沧桑四十年。”他涉猎众多领域,学识博杂,著述颇丰。其诗直抒胸臆,清新俊逸,反映了他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情,有诗集《铁云诗存》。
唐宋以降,吟诗作词已成为文人的日常事务,而声律对句则是创作诗词的基础技能。因此,除学习诗歌外,学习声律对句也成为蒙学阶段的一项经常性的内容。为了适应人们学习作诗填词的需要,训练学子掌握声律对句技巧的诗歌类读本代代不绝。清代学者又编写了新的蒙学韵文类教材,如《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等。
著名文学家李渔编著的《笠翁对韵》是一本专门用来学习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始刊行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一问世即引起轰动,是清代最流行的声律类蒙书之一。全书共三十韵,每韵二则至四则不等,从一字对、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其语言工巧藻丽,音韵流畅;内容博采精裁,编排合理,或状景,或叙史,或抒情,意境典雅优美,又富生活气息,更易为初学之人掌握。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