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1/4 页)
从汉灵帝、献帝以来,皇帝跟各级官员,都把牛车当做通常使用的交通工具。
牛车其实蛮舒服的,车上装上棚子,铺席设几,你坐也行,躺也行,非常惬意。
士人率先提倡,很多人便纷纷仿效,乘牛车就由低贱变成了一种时尚。
所以西晋时的御衣车、御书车、御药车等实际上都是牛车。
朝廷的主要交通工具,甚至接待外宾的仪仗、礼宾用车,也全用牛车了。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缺马,牛车更是大行其道。
上至皇帝权臣,下至平头百姓,所乘多是牛车。
但西汉初期,乘牛车还是一件丢面子的事,朝廷重臣乘牛车,更是丢脸呢。
此时有个叫做娄敬的,游说刘邦迁都,说了一大堆的理由。
说服刘邦将国都迁往秦的关中地带,有峻山险河为之屏障,四方关塞稳若磐石,土地肥沃,有“天府之国”之称。
若是遇见突发情况,百万雄兵很快便可以聚集。
如果在秦的故地建都,掌握关中,就等于是扼住了天下的咽喉,按住了天下的背腹,总之,就是天花乱坠,口若悬河。
听得刘邦是热血沸腾,再去咨询张良的意见,而张良沉思片刻,说道:“洛阳虽然也有地利,但它中心腹地不过百里,而且生产力薄弱,四面都是大平原,一马平川,无险可凭,的确不是用武之地。相比之下,关中左有淆谷、函谷二关,右有陇中、蜀中,从军事角度或政治角度上看,都比洛阳优越得多,足以居高临下,东制诸侯。”
刘邦便同意迁都关中,咸阳让项羽那一把火,烧得满目焦土。
汉王朝的中央机关,只好先驻在栎阳,派萧何去主持咸阳宫室的修建事宜。
栎阳位于临潼(现西安市临潼区)栎阳镇东二十五里,渭河北岸的武屯镇附近的古城屯、房村、武屯和玉堡屯之间,这里位处关中平原,地势平坦广阔。
且“东通三晋”、“北却戎翟”,地据东西交通要冲。
刘邦将新都定名曰“长安”,这个名字也是始于秦时,是秦咸阳城所辖的一个乡的名字。
卢绾在分封功臣时封的就是长安侯,刘邦之所以将咸阳改称长安,一是因为咸阳本来就包括了长安这个地方,二是取长治久安之意。
迁都后,便要进行修复秦兴乐宫。
当年项羽火烧咸阳,大火三月不灭,秦朝宫阙灰飞烟灭,侥幸保留下来的,只有渭河南岸的这座兴乐宫了。
兴乐宫是秦时关中三百离宫之一,规模也不算小,四周总长二十多里,《三辅旧事》记:“秦于渭南有兴乐宫,渭北有咸阳宫,秦昭王欲通二宫之间,造横桥长三百八十步。”这座宫殿最晚在秦昭王时代(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就已兴建,后来经过秦始皇再次营建。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曾经在这里修建了高达四十丈的高台,因秦始皇射飞鸿于此,故名鸿台。
这座旧宫虽然得以保留,但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刘邦于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九月开始修葺兴乐宫。
一年半之后才宣告完工,遂改兴乐宫为长乐宫,丞相以下官员从栎阳迁往长安。
刚刚将迁都的事情,安置的差不多,便接到燕王臧茶谋反的消息。
臧荼原来是燕王韩广手下的一员大将,项羽灭秦以后,分封诸侯,徙燕王韩广为辽东王,臧荼为燕王,定都在蓟,也就是现在河北满城一带。
后来臧荼杀了韩广,兼并了他的地盘,与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一起归降了刘邦。
燕拥有广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六郡大片的土地,位居刘邦势力范围的赵、齐之后,这迟早是帝国的心腹之患。
对臧荼的叛乱,《史记?高祖本纪》中只有短短三十九个字的描述:“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燕地。高祖自将击之,得燕王臧荼。即立太尉卢绾为燕王,使丞相哙将兵攻代。”
刘邦得到臧荼叛乱的消息之后,为了表示统一的决心,御驾亲征,日夜兼程北上攻燕。燕王臧荼万万没有料到刘邦出兵如此神速,来不及调整部队,仓促应战。
守城燕军兵力薄弱,根本抵挡不住汉军的强势,连连败北。
汉军攻入蓟于,臧荼带着儿子臧衍狼狈而逃。
刘邦乘胜追击,活捉臧荼,将其斩首示众,臧衍微服逃脱,投奔了匈奴。
这场叛乱迅速平息,刘邦立即封他的“发小”卢绾为燕王,驻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