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1/4 页)
十二月,刘邦会诸侯于陈,韩信提着钟离昧的头颅前往陈县,参见刘邦。
刘邦正等这个良机,便喝令武士将韩信拿下,捆绑在囚车上,押解回京。
韩信暗笑自己天真,哈哈大笑说道:“曾有人一再警告我,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我居然还不信!没想到我韩信也有今天啊!”
在项羽未灭之时,盱眙人武涉,范阳辩士蒯通,先后游说过韩信。
武涉提醒过他,说道:“刘季是个言而无信、不可依靠的小人,他现在之所以倚重你,是因为他最大的敌人是项羽,而你又有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的势力,如果项羽一旦被灭了,刘邦下一个要消灭的人一定就是你。”
韩信叹息说道:“我臣事项王的时候,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进言不听,献策不用,所以才投奔汉王。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交给我数万军队,衣共穿,食同吃,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一生也不会背叛汉王。”
蒯通颇为诚恳的说道:“我相你的面,不过封侯,而且有一定的风险。相你的背,贵不可言。”
并且建议韩信三分天下,不要做刘邦的附庸。
更加别忘记春秋时文种事越王勾践,兔死狗烹,功成身死的教训。
多次提醒韩信说道:“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现在先生拥震主之威,扶不赏之功,归楚则楚人不信,归汉则汉人震恐,您还能到哪里去呢?您依附别人,那就等于处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这是很危险的”。
韩信感叹说道:“汉王待我甚厚,我岂能背信弃义?俗语说,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我韩信是万万不能,做那种被后人嗤笑的事情!”
此时,想起当初跟武涉和蒯通的话来,已经是悔不当初!
刘邦听了他的这番话,原本想干掉他的,看着身边的文武臣子,觉得杀了韩信,必然失信于天下。
便没烹杀韩信,反而赦免了他的罪名,但削去了他的楚王之位,改封为淮阴侯。
这意图再明显不过,我虽然不杀你,但也不再用你。
为了让你乖乖的,没事别闹事,便找这么个接口,削了韩信的兵权。
这样既不用背上一个刚做了皇帝,就杀功臣的骂名。
韩信觉得心凉,便称病不上朝,跟周勃、灌婴那些将领的矛盾也从此公开化了。
刘邦多少心里有些不安,怎么说天下是韩信打的,在封赏“元功十八人”时,韩信名列其中,虽然排在第十四位,但远远胜过于此。
而且他是被排在三大开国元勋之中的,刘邦曾经当着众人的面,说道:“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安定后方,确保兵源军需,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论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我能用他们,才能获得天下啊!”
当年的话,还言犹在耳,不能就这么抽自己耳光吧?
刘邦时常在别宫召见韩信,曾有一次说过,我刘邦绝对不会杀韩信,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的许诺。
吕雉很想不通,这样的韩信,历史上的吕雉,为何要杀呢?
难道真的因为功高震主,即使贬为淮阴侯即消除了最致命的危险,依然还当他是眼中钉麽?很没道理啊!
第055章 御驾亲征吃败仗
更新时间2012…7…31 14:18:25 字数:3146
吕雉极为疼爱鲁元,因为这小孩比较早熟,做事颇为利索,长相娇美,聪明伶俐,讨人喜爱。
看到她的时候,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
鲁元从小跟张敖青梅竹马,心里早就钟情与他。
张敖也是个异姓王,张敖袭封为赵王。
按照刘邦的意思,把鲁元公主许配给张敖,其实是政治联姻的手段,掌握异姓王的战略举措。
吕雉没有反对的原因,是因为她心里清楚,鲁元是喜欢张敖的。
就在双方择期,准备嫁娶之时,这件婚事,却被硬生生的耽搁下来。
匈奴居然挥军来犯,边境告急。
匈奴原是北方游牧民族,主要分布在蒙古高原,南至阴山一带,北到今俄国贝加尔湖附近。
战国中期,匈奴日益壮大,不断骚扰南侵,经常与秦、赵、燕三国发生战争。
战国后期,头曼统一匈奴各部,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