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姜文滨转业(一)(第1/2 页)
国庆一过,周迎春二表哥,大娘姨费春英的小儿子姜文滨,拖家带口地回了禾城,他转业回来了。
其实这半年里,姜文滨回来过两次,都是为了他们夫妻俩的工作,等工作落实得差不多,这才搬家回来。
回来才发现百密一疏,他家房子还没着落呢。
姜家两个儿子,成份又不好,那些家底基本上也没了,家里条件挺差。
兄弟俩刚成年,村里流行攀小亲,各家孩子都定了娃娃亲,姜家这个情况,俩儿子都娶媳妇不现实,可把大娘姨和大姨夫给愁怀了,感觉这小亲不结,俩儿子要打光棍了。
村里人家有生两个女儿的,看中了姜家老二,请人来说媒,想招老二做上门女婿。
那家人家夫妻俩和大娘姨夫妻俩三观挺相合的,小姑娘也是很有长姐风范,大娘姨觉得老二去对方家里,日子能过,就答应了。
哪知道文滨不肯,说哪条规矩说的,出门做女婿一定要老二的?
为这事,家里闹了一大通,最后还自己跑去当兵去了,这娃娃亲也就没成。
后来,老大做了村办厂销售员,和冯儒生成了好友,冯儒生介绍了自己妹子桂英给姜文涛,这姜家开始慢慢发展起来。
老二呢,在部队里上了军校,成了军医,娶了当地的姑娘周勤,生了个女儿。
前几年村里拆迁,禾城各地拆迁政策不同,这郊区拆迁得早,钱还很值钱呢,拆迁补偿就相对严一点。
象姜文滨这种户口不在老家的人,这几年很多的,那些通过中考、高考变成居民户的人真不少。
于是政!府一视同仁,只要户口不在本地的,包括变成居民户的和出嫁的闺女、儿子,只赔相同面积的房子。
如果房子不要,那就折价补偿一笔钱。
姜文滨也是有房子的,只是村里人家基本上都建了楼房,他那时候没想过要回来,没让父母建楼房,就是两间旧房子。
拆迁政策出来后,姜文涛就跟自家弟弟打电话告知了此事,问是要房子还是折算成的钞票。
姜文滨考虑了一下,选择了钞票。
他想的也没错,自己几年难得回家一趟,房子放在那里就是浪费了,还是拿钱来得实在,至于回家住哪里,父母不是有房子吗?
他倒是没想过,他也有赡养父母的责任。
但是,当时的钱确实很值钱,房价还没开始涨,似乎真的拿钱合算。
这就是所谓乖人一半,呆人一半,老天爷都看在眼里,他会搞平衡。
姜文滨全家回来,没有住的地方,大娘姨和大姨夫分到的拆迁房是二楼(一楼为车库)的一套小户:南面一间卧室,中间对着门的是一间客厅兼餐厅,北面两小间一间是厨房一间是卫生间。
就这么小的房子,目前也是出租的状态。
姜文滨一时还真没地方住,最后是住进了哥哥家别墅里。
这别墅也累的慌,自己也没几间房间,还是两层的,一楼就一个房间,现在大姨夫和大娘姨住着,二楼南面两间文涛夫妻和聪聪各一间,北面还有一间,装修成了书房。
地下室倒是也蛮大的,但水乡地区的地下室,那能住人吗?
好在聪聪这一年变化挺大,人懂事不少,也爱读书了,这年夏天,考取了新区的实验中学,选择了住校。
后来文涛在学校附近买了房子,儿子住校外,全家两头住,确保每天有一人陪聪聪住新区,全力以赴支持聪聪拼高考。
累是累了点,但孩子这么懂事,肯书包翻身,姜家人心里高兴着呢。
现在文滨拖儿带女地回来了,没地方住,姜文涛怎么舍得让老爹老娘为难呢?
就跟跟商量,说把卧室让给叔叔一家住,小伙子点头同意,他的东西则搬到了书房里。
姜文滨一家搬进了大哥家,住在二楼,和父母家人生活在一起。
夫妻俩工作基本落实,休息些日子报到即可,现在倒是不急。
住了这么两三天,他俩对禾城的物价特别是房价,倒是有了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这一了解,就像被浇了一盆冷水:原来表妹迎春说的话一点没错,原来转业回来还是晚了一点。
以前住部队大院不知道,现在的房子那么贵的吗?自己转业费够干什么呀?
这个时候他才想起,当初怎么没选择拿拆迁房而是选择了拿钱呢?如果拿房子,最起码全家有个地方安家。
他也知道,现在住的房子,是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