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新征程的路上(第1/5 页)
在那片被岁月磨砺得坚韧不拔的黄土地上,1951年的延安,春日的阳光虽不甚热烈,却也足以照亮人心中的希望之火。小村庄依山傍水,静谧中带着几分新生的活力,而这一切的变化,皆源自一位名叫张嘎的年轻军人。
清晨,薄雾缭绕在村头的小溪上,几声鸡鸣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张嘎身着朴素的军装,脚踏黄土,步伐稳健地走在村间的小道上。他的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仿佛能穿透这薄雾,看见村庄未来的模样。
“嘎子哥,这么早啊!”村头的李大婶正忙着喂鸡,见到张嘎,热情地打着招呼。
张嘎停下脚步,回头笑道:“李大婶,早。这春耕就要开始了,我得先去地里看看情况。”
“哎呀,你这孩子,刚从战场上下来,也不多休息几日。”李大婶心疼地说着,手里却不停歇地撒着谷粒。
“休息?咱村里的事,哪一件能等啊。”张嘎笑着摇摇头,继续前行。他心里清楚,这片土地,这些乡亲,才是他此刻最应守护的战场。
来到村边的田埂上,张嘎望着那片略显贫瘠的土地,眉头微蹙。他知道,要想让村子真正富起来,农业发展是头等大事。于是,他召集了村里的几位老农,围坐在田边的大槐树下,开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田间会议”。
“大伙儿都知道,咱村的地,不肥,水也不多,但咱有的是力气,有的是智慧。”张嘎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有力,“我想着,咱们能不能学学外面的新技术,改良土壤,引进良种,让这荒地也能长出金疙瘩来。”
老农们面面相觑,有的疑惑,有的兴奋。老王伯首先开了口:“嘎子,你说的这些,咱们可都是头一回听说,能成吗?”
“成不成,试了才知道。”张嘎的眼神中充满了信心,“咱们可以先找一小块地做实验,成功了再推广。”
就这样,在张嘎的带领下,村里人开始了艰苦而充满希望的尝试。他们翻土、施肥、引水、播种,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汗水与心血。而张嘎,更是亲自上阵,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的身影成了田间地头最坚实的依靠。
转眼间,夏去秋来,金黄的稻穗在秋风中摇曳生姿,预示着丰收的到来。当村民们第一次看到那片实验田里的稻谷比往年更加饱满、更加金黄时,他们沸腾了。
“嘎子哥,你真是咱村的福星啊!”村民们围在张嘎身边,脸上洋溢着前所未有的喜悦。
张嘎笑着摆摆手:“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
但他心里明白,这只是开始。为了让更多的村民受益,他提议成立农业合作社,集中力量办大事。在他的推动下,村里第一个农业合作社应运而生,不仅解决了农具、种子等生产资料的短缺问题,还提高了生产效率,让村民们尝到了合作的甜头。
与此同时,张嘎还没有忘记村里的孩子们。他深知,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关键。于是,他又一次站了出来,提出在村里创办小学,让孩子们能够读书识字,开阔眼界。
“知识就是力量,孩子们的未来不能耽误。”张嘎在村民大会上坚定地说。
起初,有人担忧资金问题,有人顾虑师资不足。但张嘎用自己的行动打消了大家的顾虑。他四处奔波,争取上级支持,又动员村里的知识分子和退伍军人担任教师,甚至自己也在课余时间给孩子们上课。
学校建起来了,朗朗的读书声开始在村庄上空回荡,那是希望的声音,是未来的呼唤。
除了农业和教育,张嘎还心系民生,扶贫济困,抗灾自救。每当有村民遇到困难,他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无论是帮助孤寡老人修缮房屋,还是带领村民抗击自然灾害,张嘎总是冲在最前面,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军人的担当与奉献。
在他的努力下,村庄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贫瘠的土地变成了丰收的田野,简陋的村舍被一排排新房所取代,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张嘎那颗为国家和人民跳动的心。
夜幕降临,张嘎坐在村头的大槐树下,望着满天的星辰,心中充满了宁静与满足。他知道,自己的路还很长,但只要心中有光,脚下就有路。他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他一定能够带领乡亲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嘎子哥,你又在发呆了。”一个稚嫩的声音打断了张嘎的思绪,是村里的孩子小明跑过来找他玩。
张嘎笑着摸了摸小明的头,眼中满是温柔与期待。“小明啊,你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