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鬼火在追人(第3/4 页)
在进行中
目前,已挖出了五百具尸体,均无生命体征。
埋在浅表的,有几十个人,呼吸还没停止,但脉搏微弱,正在医疗队的努力下,争分夺秒地与死神争抢着。
古明坐镇督办处的塌方事故应急抢救临时指挥所,一刻也没离开过。
古明思绪万千,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
他想到早上在体察现场发生的情景时意元体出现模糊的情况,这是自从收服明镜后第一次发生这种情况。
他回想前身看过的气功书籍,里面讲到,情绪的激烈波动,引起身体里气机翻滚,从而引起意元体的扰动。犹如水遇到狂风掀起波浪。意元体如镜如水,起了风浪,水面不平了,还看到清反映进来的事物吗?
古明觉得自己早上的情绪波动太厉害了,难怪体察功能受限。
他想起《中庸》里有一句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有一位大德是这样解释这句话的:
喜怒哀乐的情绪都不发生,脑子里没有什么情绪,这种精神状态引起来的身体里面气机状态称为“中”。
“中”不是当中不偏不倚的意思,而是什么也不着,什么情绪也没有,安安静静。
“和”就是不因外界刺激而引起情绪产生,但是当你受到外界事物刺激以后,你要对事物起反应,就不那么安安静静了,要在起反应过程中来表现“和”。
它是什么样子,你就反映什么样子,好比一面镜子一样,外面一个事物一照,把它原样照出来正好和它一样,称为“和”。
如果安静的状态和处理事物的状态结合起来就称为“中和”。
想到这里,古明豁然开朗:
“中和”是自然的意思,是事物本来的面貌,安静的时候什么情绪都不起,是本来面貌,是正常规律;当你和外界事物起作用的时候,你本身的主观和外界的客观必须结合得非常好,脑子里起反映是由于外界事物的客观存在而引起的。
古明的想法可以用个比喻来解释:这个事物是五个,你正好反映五个,这是客观的反映。有五个你反应六个,其中有一个就不是客观存在的了,是你主观(如情绪)产生的,这不对。有五个你反映四个,你主观(如厌恶)把一个消掉了,那也不对,不是它本来应该有的状态。
所以无论是“中”还是“和”都是属于事物的本然状态。
古明知道这次查不到真相是自己误事了,完全是自己主观情绪在作祟。
作为明心见性后的古明,更应该时时刻刻保持一种“中和”的状态,勿忘勿助,以养“浩然之气”为根本遵循。
古明这时已经心平气静,内心里一点波澜都不起,意元体也一片宁明澄清的状态。
他不死心,再一次体察塌方现场,但因为大量民夫在这里多次的走动,整个气场已经混乱不堪,时空出现交叉,难以分辨映照进意元体里的情景的先后次序,也难以分辨多次重叠后的具体人影事物。
古明只好悻悻然作罢。
意元体向无疆塔的方向笼罩,再次映照整个得道观。
只见此时得道观门前的万寿炉,烈火熊熊,整个炉身已被烧得通红透亮。
炉旁还摆放着密密麻麻的尸体等待火烧。
不少道士捧着火灵盒子在万寿炉与无疆塔之间来回穿梭,忙得不亦乐乎。
在得道观的待客厅,国师云天魁正陪着寿帝、珍妃在品茶。
寿帝满脸红光,喜气洋溢,慢悠悠地呷了一口茶。
“国师,今天收获满满,国师辛苦了。”
“此乃陛下洪福,臣顺势而为罢了。”云天魁谦虚地说。
“妙!国师,好一个顺势而为。”寿帝还是有点担心地问,“尾巴处理掉了吗?”
“没有尾巴,也保存了实力,对方发现不了,即使发现也找不到人,因为他们个个都不以真容示人。且所有的作案工具均已销毁,死无对证。”
“好,照这个速度下去,无疆塔容得下这么多火灵?”
“剩余的火灵,臣打算制成招魂丹,另有用途。”
“哦?”寿帝表示出极大的兴趣。
“这招魂丹能给陛下招来更多的灵气,在练人天混化大周天时会用到。”
“嗯,国师功高至伟,定当重赏。”
“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臣必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陛下给臣的赏赐,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