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营州之乱,传奇名将王孝杰悲壮殉国(上)(第2/3 页)
禄东赞之子,曾在大非川打败名将薛仁贵,歼灭十余万唐军。
面对如此强悍的对手,武则天也派出了她能使出的最强组合,王孝杰与娄师德。
两人在素罗汗山(今甘肃临洮界)与吐蕃交战,这次好运没能继续眷顾王孝杰,经过一番惨烈对决,唐军大败。战后,王孝杰被免为庶人,娄师德也被贬为原州司马。
所谓祸不单行,西边战火还未平息,东北方向祸乱又起!
这次捣乱的,是居住在营州(今辽宁朝阳)附近的契丹人。
此时的契丹还远不如北宋时期那么强大,他们自贞观年间归附大唐,太宗李世民在他们的居住地设置了松漠都督府,并赐他们酋长李姓,数十年来一直在大唐东夷都护府的羁縻下过着安稳生活。
武周时期,赵文翙担任东夷大都护兼营州(治辽宁朝阳)都督。此人年龄不大,却极为刚愎自用,尤其瞧不起契丹这样的外族人,视契丹酋长如奴仆,在契丹闹饥荒时又不加以赈济,最终激怒了契丹人。
五月十二日,松漠都督李尽忠与大舅哥孙万荣不堪压迫,率领契丹人起兵造反,攻陷营州,杀死了赵文翙。
五月二十五日,武则天诏令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通、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杰等二十八员高级将领前往征讨。
七月十一日,又派侄子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宰相姚璹为副大使,坐镇前方防御契丹。还发挥她擅于给人更名换姓的特长,把李尽忠、孙万荣的名字改为李尽灭、孙万斩。
李尽忠以营州为基地,自称“无上可汗”,任命孙万荣为前锋,率军攻城掠地。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就已拥兵数万,势力扩展到檀州(北京密云)附近。
得知唐军要来,李尽忠、孙万荣设下疑兵计,派人故意在唐军战俘面前散布消息,诈称契丹兵力空虚,饥寒交迫,只等唐军一到就束手投降。而后以无粮可吃、杀降不吉为由,释放了这批集中关押的战俘。
战俘们回到幽州,把听来的消息报告给了集结于此的唐军。各路唐军将领生怕立功的机会被别人抢走,争抢着率队出发。进至黄獐谷(河北秦皇岛卢龙县东南)时,李尽忠派千余老弱残兵假意请降,还特地在沿途留下许多老牛瘦马。
种种迹象与战俘所说完全吻合,唐军更加确信契丹已陷入绝境,只要追击定能全取头功!轻敌之下,曹仁师、张玄遇、麻仁节三路唐军把步兵扔到后面,率领骑兵猛追。
八月二十四日,轻敌冒进的三路唐军进入峡石谷(河北唐山迁安县东北)一带,遭到提前设伏的契丹袭击,曹仁师、张玄遇、麻仁节被生擒活捉,士卒死伤无数,尸体堆满山谷。
战后,契丹清理战场,缴获了唐军印章。让人写下“前军已破契丹,望各部加速推进。晚到营州者,军官一律处斩,士兵不计功勋”的命令,逼迫张玄遇、麻仁节等人署名,并派人送交后军将领燕匪石、宗怀昌等人。
他们不知有诈,打点行装昼夜兼程赶赴营州,几天下来早已人困马乏。李尽忠、孙万荣再次于沿途设伏,唐军全军覆没!
这次惨败惊动朝野,武则天于震怒中颁下诏书,在全国范围内征调罪犯及骁勇善战的奴仆补入军队,任命建安王武攸宜为右武威卫大将军、清边道行军大总管讨伐契丹。
与此同时,突厥在吐蕃挑唆下突袭凉州,抓获了凉州都督许钦明。
趁着大唐疲于招架,吐蕃宰相论钦陵提出“和亲通婚,撤除安西四镇及分割西突厥土地”等无理要求。
武则天与群臣商议,右武卫胄曹参军郭元振认为:“论钦陵提议休战割地,此事牵涉国家利益,还需谨慎定夺。”
“如果直接拒绝,边境祸乱就会加重,甘、凉二州势必首当其冲,不如设计予以拖延。”
“为使其不致对和亲政策感到绝望,我们可以这么答复,‘安西四镇、西突厥本对我国无用,派兵戍守是为了镇抚西域,分散吐蕃力量,让你们无法合力东侵。如果你们没有东侵想法,理应归还我吐谷浑各部及青海故土,那么西突厥土地我们也会转交你们。’这样既能堵住论钦陵嘴巴,也不会导致两国关系破裂。假如论饮陵擅动兵戈,那么错在他而不在我。”
“且安西四镇、西突厥归附我们已经很久,如果轻易丢弃,恐怕会伤了他们的心,不是统御外族的好做法。”
“另外,这些年吐蕃百姓饱受战争离乱,早想与我和亲休战。但论钦陵为了掌控兵权,违背众人心愿不想和亲。我们派和亲使者前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