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农庄遭遇(第2/3 页)
子里有个陶罐,上半截裂了两道口子,不过用来烧水煮东西吃没有问题。
里面还有十几块黑饼,应该是用麦皮米糠混上野菜干做成的,只是就这么难吃的东西,老人还用恋恋不舍的眼神一直盯着,说不定,这些东西还是庄子里几十户人家在老人家的恳求下苦苦凑出来的。
除此之外,还有两片药膏,李旦上前拿起凑近鼻子闻了闻,然后点了点头。
就在老头准备离开的时候,李旦又上前说了什么,老人看上去很为难,不过还是答应了下来。
不多时,老人就拿着一件青衣再度来到了棚子里,看这布料,应该是一件寿衣。
,!
“好了,我们只会在这里待三天,到时候我们自己会离开,你们不用来打扰我们了。”李旦吩咐道。
老人听到这些人要留三天,脸当即就黑了。
不过也没多说什么。
不过如果边柳没听错,刚才李旦应该是对弟弟说,只在这住一晚。那他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防止庄子里有人想不开,今晚就对他们下手。
说成三天,真要动手可能就会留到第二天,或者第三天晚上了。
细节之中,处处都是智慧啊!
边柳认真想了好几遍,也没在那本史书上想起上郡李旦这个人。
不过,他在上专业课的时候,他们老师就说过:“如果你们只是要评定一个历史人物,那你们只需要去看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功绩还是过错就够了。但如果你们真的对一个历史人物感兴趣,就要代入当时的环境背景,小人物也有大智慧。”
边柳有些担心,他之前撒的谎会不会已经被注意到了。
不过李旦并没有表现什么异色,反而热心的给他贴上膏药,并耐心的告诉他,虽然味道难闻了点,但是里面的草药成分应该还在。
边柳认真的道了声谢,毕竟没有这些人,他已经死了。
给边柳贴完药后,李旦才说道:“你把身上的衣服脱下来,然后披上这个。”
俨然是刚才老者拿来的青衣。
边柳想了想,他这身衣服脏了破了倒还不怎么显眼,若是被有心人注意到,也是个麻烦,于是便配合的脱了下来。
而这个过程,李旦一直注视着边柳。
“将军你——”
“我说过了,从今以后,你要称呼我为李军侯,或者直接称呼我为李旦。至于其他人,则一律喊姓名,或者指一下就行了。”李旦并不是对边柳的身体感兴趣,他只是听说南边蛮人有纹身的习惯,如果边柳身上有的话,他就必须用刀子帮他做下割舍了。
幸好,并没有。
陈旧的青衣被李旦撕下来一块,然后做成了遮帽。
“我们接下来要去做的事情很危险,你没留长发这很奇怪,所以有外人在的时候,你戴上它。”
边柳穿上寿衣,默默祈祷着。
隐藏着华夏力量的寿衣啊!
请赐我长命百岁吧!
……
……
……
ps:
关于汉末“大人”的称呼。(仅为作者个人研究,赞同就当涨个知识,不赞同就当看个乐子。)
读秦汉时的书,评论区总会看到,“大人”是家中小辈对长辈的称呼,如果用“大人”来称呼官员,就相当于是认父。
就比如《后汉书·崔烈传》当中有记载:
问其子钧曰:“吾居三公,于议者何如?”
钧曰:“大人少有英称,历位卿守,论者不谓不当为三公;而今登其位,天下失望。”
这里崔钧就称呼自己的父亲为“大人”。
现代其实还有用“大人”指代“父母”的说法,就比如鄙人小时候站在家门口,村里长辈路过就会很自然的问道“你家大人呢?”
而且父母还会专门告诉小孩,你去别人家能问“你家大人在吗?”千万不能问“你家小人在吗?”
我们当然知道,当“大人”意为“父母”时,与之对应的是“小孩”。
不过“大人”是否只能当做父母呢?
愚以为,“大人”并非特指,而是一种泛指。
关于喊“大人”等于“认父”,这种提法的明确记载,最早应该出现在宋朝的《粱溪漫志》、《鸡肋篇》等文中。
愚认为,这是对于读书人而言的。即如果你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地位,那你就不能随便称呼长辈之外的人为“大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