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欺敌之计,示敌以强(第1/2 页)
当探子来报,朝廷竟然派出十万精兵来平南阳的时候,其中两万还是骑兵,魏延倒吸了一口气。
魏延心中一阵无奈无语,心道:"这也太看得起自己了吧?!劳资只想安安稳稳的苟在南阳,苟到明年初皇帝挂壁,天下大乱。"
魏延记忆中,再过七八个月,到明年,公元189年4月,皇帝汉灵帝就挂壁了,正式进入三国乱世。
魏延可没有自大到认为以自己几万兵力的家当,和南阳的资源,能够干翻朝廷。
即使这次抵挡住了,朝廷完全可以号召天下诸侯组成联军前来征讨,到时,自己也只有败亡一途。
历史上三国初期的董卓,手握重兵,麾下将领如云,有着当时最为强大、数量众多的骑兵,还有足智多谋的贾诩为其出谋划策,更占据了肥沃的关中平原雍凉之地。
然而,即便是如此强大的势力,在天下诸侯联军的持续围剿攻击之下,最终也难逃失败灭亡的命运。
辽阔肥沃的关中平原盛产粮食,广袤的凉州则孕育出了骏马与英勇无畏的骑士。
相比之下,南阳盆地面积不及雍凉十分之一,更无适合马匹生长繁衍的草原。
天下大乱之时,以南阳为基地,或可谋得一席之地,但如今要和尚算完好的汉室对抗,无疑以卵击石。
思来想去,目前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先击退朝廷大军,即使无法彻底击败,也至少要抵挡得住,随后再议和,归顺朝廷。
议和、归顺也是需要实力的,没有实力,只能被屠灭。
这也是历史上反贼的常规套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加入;不停地反叛、归顺。
活跃于黄河南岸的黑山军,就是现成的例子,既名义上归顺朝廷,但又实质占地为王。
而南阳当地民众,听闻朝廷即将领兵前来攻打时,无一不惊慌失措,许多人匆忙收拾家中细软,纷纷打算提桶跑路。
面对这种情况,魏延一方面尽力安抚民众,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执意要离开的人,也并未强行阻拦,而是任其离开。
但同时也明确表示,一旦他们离开,名下的田地将会被收回,日后若是再回到南阳,也绝不可能再分得土地。
既然上了同一条船,那就应该同甘共苦,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不可能船碰到风浪就跑路;船穿过了风浪又上船的。
毕竟,只有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才能战胜各种艰难险阻。
至于朝廷的进攻路线,则选择从颍川郡的方城县翻山进入南阳。
这条路线,直到方城山下,都是一路平坦,有利于粮草等物资的转运,想必这是朝廷选择这条路线的原因所在。
魏延原本打算在方城到南阳的山路上层层设伏,通过不断地袭扰和阻击来消耗朝廷官军的力量,从而实现将敌军阻挡在南阳之外的战略目标。
但转而一想,如果官军放火烧山,自己埋伏在山上的军队,必定遭受重创,甚至要被烧成烧猪。
由于弓箭兵的培养和训练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目前魏延的军队中并没有成规模的弓箭兵部队。
这也导致军中严重缺乏远程杀伤力,成为了魏延军队中的一个明显短板。
魏延苦思冥想,试图寻找出一条能够打破当前困局的良策,暗自思忖道:“仅仅依赖坚守隘口来进行防御,显然并不可取。
己方严重缺乏远距离杀伤力武器,在朝廷强大弓弩的猛烈攻击下,根本无法坚持多久,防线很快就会被击溃。
届时,兵败如山倒,朝廷官军必将长驱直入南阳,随之而来的将是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惨状,而南阳基地也注定会毁于一旦。”
就在魏延来回踱步苦思之际,突然想起了诸葛亮巧用空城计智退司马懿追兵的那一幕。
空城计之所以能大获成功,正是巧妙地利用了司马懿多疑的心理特点。
可以说,空城计可谓是欺敌计成功实施的经典案例。
受此启发,魏延当机立断,决定也唱一出欺敌的大戏。
为了这场欺敌大戏的能够成功实施,急忙把之前上过战场的黄巾精壮编列入伍。
再新编5万大军,紧急进行队列和方阵训练。
再把能收集到的铁矿都收集了,让这5万大军人人都有一顶铜铁帽,一把根据所站队列而定长短的铁枪。
一切准备妥当后,部队直接开到了与南阳接壤的方城县山脚下,那片宽阔且平坦的山谷地区,准备与官军来一场面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