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堵不如疏(第1/2 页)
因为各种历史背景,也因为很多人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
军民一家的情感羁绊,是所有其他国家都没有,也不曾有过的。
这就形成了一个很有趣的局面。
普通百姓可能会惧怕官员,而和百姓感情最好的军人,却是官员永远无法掌控的存在。
并且还能反过来对官员进行监督和反制。
恰好让所有关系,形成了某种平衡。
不会导致某一方做大。
自然也不会让愚蠢的人,有机会为所有人做决定。
这就形成了一个带有自滤系统的,有机的社会环境。
想要社会稳定,光是通过强压,杜绝所有不利的事情发生。
虽然理论上是最好的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是无法做到的。
古人有四个字。
堵不如疏。
说的是水,也是人。
当年并没有现在这么好的水利系统。
只能靠大自然形成的河流来进行排水。
可是到了雨季,小河道无法承载降雨量。
就会出现洪水泛滥的情况。
随着人口的增多,居住面积自然会扩大。
而且也需要大量的粮食来支撑人们的生存。
种粮食,是需要土地的。
而且是需要平坦的,肥沃,有良好的日照条件和灌溉条件的土地。
而这样的土地,恰好大多存在于洪水冲击的范围之内。
那怎么办?
有人提议,把入水口堵死。
这样水就不会往这边过。
土地就能够拿来种粮食了。
人们的经验,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总结出来的。
可想而知,为了获取这个经验,当时的人,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确实有人去堵住了入水口。
也确实有人开始种地了。
为了照料农作物,还在田地边上安置了小屋。
而就在下一次雨季来临之时。
河水聚集,水位升高。
人们还没有来得及高兴,以人力改变了地利,对抗了天灾。
被堵住的河口,决堤了。
用一堆泥巴堆出来的小土墙,又怎么可能挡得住滔滔洪水。
那些原有的地形,要不就是埋着无数山石,要不就是经过了成千上万年的挤压。
早就浑然一体了。
可是在旱季挑来的泥土,简简单单的往缺口一倒,然后靠人们用脚踩踩。
就能踩实了?
怎么可能。
要有那么简单,后来就不需要用到钢筋灌注,水泥粘合了。
水位低的时候,还能勉强支撑一下,一旦水位高过了临界点。
便会将看似踩实的土墙,冲出小小的豁口。
然后,从这个豁口开始,泥土会一点一点被冲开。
口子越大,被剥离的速度就越快。
而当整个水墙被冲垮的那一刻,水流速度,直接打破了曾经的极限。
要知道,因为入水口被堵的缘故,水位比往年提高了不少。
这就意味着,在第一时间涌出的水量,也会是前所未有的大。
直接连带了两侧的泥石树木,也一并冲走,进一步把入水口开得更大。
这下问题可就严重了。
人们并不知道危险的降临。
甚至不知道危险会降临。
人也好,牲畜也好,田地也好。
转眼之间,就被洪水吞没。
无数的人命,无数的财产,给出了一个教训。
光靠堵,是不行的。
这才有人开始考虑,使用疏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疏通的好处在于,是开辟新的河道,把一部分水,引流到另一片区域。
这样不管是在旱季还是在雨季,都是两个河道分担降雨量。
自然能够大大降低洪水所带来的危害。
而且,能开第二条河道,就能开第三条河道。
只要布置得当,总能将洪水的风险,降低到最小。
经过时间的检验,这才得出了堵不如疏这个充满了智慧的经验。
而当有人把他联系到了社会关系的体系之中,猛然发现,道理是可以互通的。
很多时候,强硬的进行某些规定,必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