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柳》(第1/3 页)
柳树,常见于河流堤坝两旁和的观赏性公园里树木,其适应性强,种类繁多且容易杂交生长,可以通过无性繁殖获得优良品种,它是春天里最为迷人的树木之一,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喜欢歌咏的对象之一,如中国小学生都会学的启蒙诗《咏柳》,便是文人歌咏柳树最为突出的经典例子。柳树枝干坚韧,耐水浸,在洪水期浸泡数月,也能安然无恙,故在水边常有柳树的身影,因此具备保持水土的功能,唐代诗人白居易和北宋词人苏轼先后主持修筑西湖堤坝时,便种植了许多柳树,时至今日,依然可以在西湖的白堤、苏堤见识到柳树成形,宛如一道绿色风景带。柳树除了保持水土和观赏价值外,还是炎炎夏日里人们乘凉的工具之一,在硕大的柳树荫下,人们可以免受炙热的阳光直射,其次风吹柳树时凉风也是十分宜人的,在公园里可见很多游客在柳树下进行户外活动。
古人们常以柳赠友,表达依依惜别之情,一直为文人们所青睐,大量经典诗篇与柳有关,如王维送别诗名篇《送元二使安西》中写到“客舍青青柳色新”、刘禹锡佳作《竹枝词》写“杨柳青青江水平”等,不一而足。古代人远行最发达的工具是船只,故古代的渡口繁多,犹如今日的车站,在古装电视剧中多见渡口的情节,渡口所在的水边又多种植柳树,加上柳与留同音,因此被慢慢演化成挽留送别之寓意,后来便有了“折柳送别”的说法。古代人知道送别后,难知猴年马月尚能再见,因此特别珍视送别,因此送别前折柳、饮酒、依依不舍等环节多,赠予诗句自然也是常有的事情,因此创作出许许多多颂扬柳树的名篇佳作,如李白送别友人时写“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亲”,刘禹锡写“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等。现代人送别简单粗暴,直接送去机场、车站或者门前的座驾,没有古代人们在渡口送别友人乘船而别的场景,因此折柳送别的意境很难出现在今天的社会,再者现代人有发达的通讯技术,对送别几乎不太重视,殊不知很多人离别后是否能再见和古人状态并无二致,多年后回想起来真是,每次的送别都有可能是彼此的最后相会。
今日的柳树常见于庭院内种植,用于装饰庭院,发挥其观赏价值,是美化公园庭院的理想物种,最为突出的品种为杨柳,而且人们所言的柳树也常以杨柳之名呈现。相传在隋明帝杨广时期,皇帝下令开凿京杭大运河中的通济渠,很有智慧的臣子向杨广提议,在运河的堤岸种植柳树,一来加固堤坝,二来美观效用,这个建议被采纳,于是在大运河沿岸种植成片柳树,并御书赐名同“杨”姓,故合称杨柳享受和隋朝皇室同姓的殊荣。另外,柳树还常有“垂柳”的说法,因为柳树盛开时,树枝展向柳树四方,繁盛的枝叶呈垂下的姿态,故有垂柳之称,这个称谓相关的诗句,以盛唐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最为出名。贺知章是盛唐时期的幸运文人,传世精品主要有《咏柳》和《回乡偶书两首》,而他的《咏柳》采用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歌颂柳树题材诗篇中别具一格,自然而然的成为开启学生文学素养的启蒙诗。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首两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指高大的柳树精装打扮成碧绿色,万条垂下的柳树嫩叶像丝带一样,我们常用小家碧玉形容年轻美貌的女子,这里形容仲春二月时的柳树像盛装打扮的漂亮女子一样美丽。尾两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先疑问式的问是谁将柳树叶修剪的这么美丽动人,再回答道是二月的春风,一问一答的方式巧妙的刻画出春天的魅力和春风的自然工巧,新颖别致的把春风孕育柳树的形象表现出来,呈现出不经修饰的自然美感。这首诗首先将嫩绿的柳树绿丝联想成身穿嫩绿装束的妙龄女子,形容她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后面采用问答闭环和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刻画出春天的美好,新颖别致的将春风孕育万物的形象展现出来,晓畅自然的烘托春天的无限美感。
借柳树之名描写春天美好的诗句之中,唐宋八大家之首及被誉为“百代文宗”韩愈,因邀请同僚好友踏青而创作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值得一读的咏柳题材佳作。作为中唐文学界的中流砥柱,他的作品多以文章著称,不像同时代的刘禹锡和白居易以诗享有盛名,有“文章巨公”之名的他,多篇文章出现在中小学课本中,如宣扬“传道受业解惑”理念的《师说》、“千里马需要伯乐”的《马说》、情感真挚且富有煽情感染力的祭文名篇《祭十二郎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