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 > 第147章 盐业

第147章 盐业(第1/2 页)

目录
最新历史军事小说: 穿越红楼庶子,我靠科举逆袭大秦:我融合兽魂后无敌了中国历史长河小说综影视之从火凤凰开始京圈公子历练,全汉东疯了柯南:我创造柯学超能女神原神:演技超好的史莱姆?!红楼武圣季汉北地王魂穿汉末:朕要让何皇后生二胎隋唐之召唤英杰三国:召唤争霸穿越古代不当太子大宋侠士大秦:悟性逆天buff加身再见了,赵宋靖难失败后,建文求我登基斩神:手握因果轮回,我即神明!谍影之我是最强战力穿越三国:我是袁术

京城因新政风云变幻之际,

天津府衙内,袁可立仍沉浸书海。

身为铁面无私的父母官,袁可立履新天津后,日夜奔波,未曾停歇。

新政推行,废除卫所,府县新设,官吏招募,民心安抚,流民归乡,城池修缮,荒地开垦,新舟打造,事务繁多。

此外,他还得统筹天津、登莱两地粮草,供辽东转运使杨嗣昌海运至娘娘宫。更有一桩大事,乃是先帝五子朱由检,在其门下求学。

时光荏苒,袁可立肩负重担,个中艰辛,难以言表。夜已深沉,他仍无眠意。

天津三卫转制州府,诸多变革需他亲手推动。卫所之初,开荒屯田,成效显着;然时过境迁,弊端渐显。

他手捧皇恩小册,审视产业分类,依皇上之策,剖析天津现状。如今,天津之基,非农业之第一产业,非工业之第二产业,而在航运、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

皇上因地制宜,视天津为京师屏障,宜并重二、三产业,双管齐下。袁可立心中暗自思量:“此策非孙承宗所授。”孙承宗师承房守仕,深谙儒学,无此远见。

“陛下身旁,必有高人。”袁可立摇头感叹。

“士农工商,国之栋梁。”他喃喃自语,又捧起《管子》研读。赋闲十数载,他不仅寄情山水,更博览群书,深知皇上思想受管仲影响深远。

“招民筑港。”袁可立放下小册,提笔撰写规划。天津亟需三到四港,军用、民用、海港、河港,各司其职。

“长芦盐场,能否再解燃眉之急?”他喃喃自语,放下笔,面露愁容。天津地狭人稠,赋税难支。长芦盐场,成了他的钱袋子,时常拆借。

虽有皇命在身,他仍感愧疚。朝廷窘迫,向商人借贷,实属无奈。

次日清晨,袁可立的借条已至长芦盐场,送信者乃熟人——信王朱由检身边的大伴王承恩。王承恩忠心耿耿,袁可立深知其为人,心中稍感宽慰。

卫,面临站队抉择。

陆文昭之所以胆敢启用新人,全因他在萨尔浒之战后,提着敌酋首级凯旋,凭借战功荣升锦衣卫。虽资历尚浅,却敢于行事。

而朱由检的近侍王承恩,自幼陪伴其左右,若调离,万一五皇子心生异念,王承恩立场难测。

如今宫中,除父皇留下的几个稚嫩孩童,朱由校已无旁系血亲。

朱由校不愿冒险,宁愿在内书堂挑选新入宫的小太监,也不愿从他人身边挖人。

然而,王承恩颇具才干,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他平日里负责天津知府衙门与长芦盐场的联络。

“袁知府又来索银了。”

望着王承恩递来的条子,长芦盐场场务太监王力眉头紧锁。

半年间,他已为袁可立筹集二十万两银子,足以支撑四千户京城人家一年的开销。

为了这笔钱,长芦盐场已竭尽全力。

“袁知府欲修缮大直沽码头,故有此需。”

袁可立已与王承恩商议,提出备选方案。

“若银钱不足,出人相助亦可。”

“出人?”

王力闻言,拿起建设条陈细看。

工业化,犹如洪水猛兽。

长芦盐场得皇帝御批,扩建晒场,对小作坊打击沉重。

晒盐需巨额投入,如场地清理、晒场建设等,非小作坊所能及。

更关键的是用地,唯有朝廷公文,方能占用万亩盐碱地。

王力麾下有一万五千余人的建筑队,皆在内务府备案。

他手指轻敲条陈,转头问道:“上月产盐,盈余几何?”

“回干爹,盈余四万余斤,已被北直隶盐商预订。”

小太监连忙答道。

王力点头,心中盘算本月产盐。

昔日大明半壁江山,食盐多赖两淮盐场。

如今长芦盐场增产,北直隶已无需淮盐。

“新辟万亩盐田,进展如何?五千人何时能建好?”

“最快七月中旬投产,库房、丁房已近完工,唯沟渠未通。”

王力的干儿子思索后答道。

王力点头:“让赵有柱率一百至两百营的五千人,助袁知府修缮码头。”

“遵命!”

西苑万寿宫的大殿内,司礼监的太监们正忙得不亦乐乎,犹如蜂群筑巢。

“范秉笔,你需再次细审,官吏们的职衔、品级、出身、籍贯,务必确凿

目录
重返洪荒我成并肩王,你知道后悔了?军魂系统,从小兵开始崛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