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71节(第2/3 页)
商人未必会走,但苏州府之商税,将大幅增长。”
&esp;&esp;姚善看了看信件,说道:“文工团乃是妇人表演而已,非是贩卖货物。”
&esp;&esp;“那辽王、珉王的医用纱布呢?那难道不是货物?他们不是十五税一吗?”
&esp;&esp;钱芹反问道。
&esp;&esp;姚善起身道:“辽珉二王以亲王身份从商,若不重税,岂不欺市霸街?谁可与之争利?”
&esp;&esp;钱芹呵呵笑了笑,又从袖子里取出了一封信,说道:“姚兄,既然你如此说的话,落后了,可莫要怪我等没有提醒。”
&esp;&esp;姚善不解,展开信件看去,瞪大眼,问道:“这,这不是真的吧?”
&esp;&esp;钱芹自信地说道:“姚兄,下棋不只是眼下一步,还需要看下一步。一条鞭法、国策之后,物产必然丰富,农户必有剩余,而剩余之物如何?留下所用之后,必会兑换为银钱,购布匹百货于商贾。商贾大兴,只在一两年而已。”
&esp;&esp;“北平布政使张昺,早于去岁时便已解禁商人,大兴商道。听闻朝廷已准备在北平试行十五税一的商税,若姚兄敢为天下人先,那苏州府将胜过北平府,成为我大明新商之策的 官僚养成所的弊病
&esp;&esp;国子监,明代最高学府。
&esp;&esp;对于国子监的建设,朱元璋未必是存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心思,实在是出于无奈。
&esp;&esp;大明以武力夺天下,总不能用武力治天下吧。
&esp;&esp;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大部分都是粗人,不认字,公文都不会写,用他们治国,是不是太费嗓子了?
&esp;&esp;想要治国,就需要官僚,而官僚,又必须认识字,认识字的,统称为文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朝代发展到一定时期,便会出现“文盛武衰”的现象。
&esp;&esp;人家当官拿主意的都是文人,你一个粗鄙汉子,纵杀敌有功,也抵不过文人一笔一口。
&esp;&esp;问题是,朱元璋手中的文人不多。于是,便将元朝里面还活着的旧官僚拉了过来,这也不够,怎么办,只能启用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esp;&esp;可是这些读书人也有顾虑,明初北蒙还在,朱元璋的帐篷稳不稳当都说不准,冒失地入账听差,万一蒙古人再杀回来,那岂不是要被清算?
&esp;&esp;朱元璋请他们来,他们偏不来,逼得老朱发怒。
&esp;&esp;行,你们不来是吧?
&esp;&esp;不来当官,那就杀了吧,看看你来还是不来。
&esp;&esp;真的是人才匮乏到了极限,朱元璋也没办法,粮长都扔官僚序列了,这都不够用,这群读书人还给自己添堵。
&esp;&esp;走投无路,朱元璋只好一边兴科举,一边打造自己的新官僚。
&esp;&esp;而这个新官僚养成所,便是国子监。
&esp;&esp;国子监前身为国子学,一开始没有校址,就在内府大本堂教学,后来朱元璋将国子学设在鸡鸣山以南,于洪武十五年,改为国子监。
&esp;&esp;国子监东临小教场,西至英灵坊,北至城坡土山,南至珍珠桥。左有龙舟山,右有鸡鸣山,北有玄武湖,南有珍珠河,“延袤十里,灯火相辉”,便是对明初国子监规模之壮观的真实写照。
&esp;&esp;在明代初期,国子监确实培养了一批可用之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国子监是完善的。
&esp;&esp;朱允炆知道古代的传统教育问题很大,尤其是明代的官学教育,问题更大,所以朱允炆选择了王绅。
&esp;&esp;王绅没有辜负朱允炆的信任,不仅在国子监站稳了脚跟,更借“国旗、国徽、国歌”的国本之事,赢得了一大批监生的支持。
&esp;&esp;经过几个月的观察与思考,王绅完成了《国子监十大弊病》疏。
&esp;&esp;朱允炆仔细看过每一条,直至文末,回过头再次审阅,反复看了三次之后,才抬头看向王绅,认真地说道:“这封奏疏,当入史册!”
&esp;&esp;王绅肃然道:“臣只愿国子监昌盛,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