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29节(第1/3 页)
</dt>
&esp;&esp;辩证地看待其功过,不以过盖功,不以功掩过,这才应该是学问该有的模样。
&esp;&esp;方孝孺目光中透着坚定,坐了回去,拿起一份试卷,轻轻读道:“自古国家未有忘战而不危者,黄帝日:虽有金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不能守也。亦未有有兵而可无食者……三代而下,兵制莫详于成周……故其时兵即为农,而无养兵之费。农即为兵,而有练兵之实。”
&esp;&esp;看着这一篇文章,方孝孺眉头紧锁。
&esp;&esp;搁在以前,方孝孺会毫不犹豫地将这一篇文章入列三甲,因为这一篇文章的中心,便是以西周兵制为准,军民一体。
&esp;&esp;朱元璋设置的卫所制,便是仿照西周兵制为建。
&esp;&esp;很明显,这位举人是推崇卫所制,是支持卫所制的。
&esp;&esp;方孝孺拿不准这位举人是不知道朝廷在北平府废弃卫所制,还是明知道朝廷举措,依旧如此言谈。
&esp;&esp;若是不知道,那说明他不关心国家大事,取不得。
&esp;&esp;若是知道还如此写,那就是抵抗朝廷政策、抨击皇上施政不当,主张纠正过来,继续强化卫所制。
&esp;&esp;无论哪一种,这个人都无法跟上朝廷的变化。
&esp;&esp;方孝孺忧虑许久,终提笔写下:“井底之蛙,不知时局,罢。”
&esp;&esp;对于卫所制的废弃,方孝孺一开始是不支持的,但他也没有直接反对,转变之中的方孝孺,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esp;&esp;他去的是沿海卫所,发现那些军士,不是拿着锄头,敲打不可能长出庄稼的贫瘠土地,便是追赶着几头猪,如土匪狩猎,乐在其中。
&esp;&esp;这是一群农夫,他不是军兵啊!
&esp;&esp;方孝孺有些心痛,找了卫所千户,千户一听说是朝廷来的,便挺着大肚腩,一脸油腻地招呼着,为了表示其清贫,还特意准备了一桌朴素至极的饭菜。
&esp;&esp;感情吃青菜萝卜,也能如十月孕妇。
&esp;&esp;方孝孺看过最肥硕的千户,也看过一般富态的百户,还看到了骨瘦如柴的军士。
&esp;&esp;这就是自己推崇的军民一体。
&esp;&esp;现实,它根本就不像是书中说的那样,不是说你平时种地,改天打仗,你就能冲锋在前的。
&esp;&esp;就千户与百户的又粗又沉又喘的步伐,还冲锋?
&esp;&esp;雄风估计都不振了。
&esp;&esp;方孝孺清楚自己错了,书里记载的世界,它有着太多的想当然,太多的自以为是。
&esp;&esp;现实,不完全是书中讲述的那样。
&esp;&esp;尽信书,不如无书。
&esp;&esp;人需要有自己的判断,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认知与判断这个世界。
&esp;&esp;方孝孺转变了自己的态度,卫所制,只适合简单的过渡与局部的安置,绝对不适合长期与大规模的存在。
&esp;&esp;正是因为这种认识,方孝孺才落罢了这一篇锦绣文章。
&esp;&esp;空谈误国。
&esp;&esp;方孝孺忠于君皇,忠于大明,既然要选士,那就选出精英来!
&esp;&esp;秦淮河畔。
&esp;&esp;胡靖、王艮、李贯站在船头,安静的等待着,不多时,金幼孜与杨荣踏步而至。
&esp;&esp;金幼孜介绍道:“胡兄、王兄、李兄,这位是建宁府杨荣杨勉仁,勉仁兄,这三位是胡靖、王艮、李贯,他们皆是江西吉安府之人。”
&esp;&esp;杨荣肃然行礼,叹道:“有人云,家有诗书,人多儒雅,序塾相望,弦诵相闻……士夫秀特,文章盛于江右。而江右之地,又以吉安府为最。如今得见三位,实乃是三生有幸。”
&esp;&esp;胡靖三人见杨荣举止自然,颇有风度,且谈吐之间,竟对江西之地颇为了解,不由顿生好感。
&esp;&esp;“杨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