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44节(第2/3 页)
&esp;&esp;朱允炆坐了下来,示意三王入座,道:“无论是藩王,还是臣子,都应有心为国,为民而为。江山社稷,百姓最重,只有百姓安稳安泰,大明才能真正走向盛世。沿海军民何止百万,若我等依旧守着片板不得下海的旨令,不仅百姓会埋怨我们,就连太祖,也饶不了朕!”
&esp;&esp;朱植等人吃了一惊,不明所以地看着朱允炆。
&esp;&esp;朱允炆从袖中,拿出了一份文书,放在桌案上,道:“洪武三十年,太祖已有心改变海禁之策。此乃当时礼部奉命写给暹罗的牒文副本。”
&esp;&esp;朱桂取了牒文,仔细看去,只见其上写着:“我朝混一之初,海外诸蕃,莫不来享……三佛齐隧生异心……倘天子震怒,遣一偏将将十万之师,恭行天讨,易如覆手……诚能省愆从善,则将礼待之如初。”
&esp;&esp;“太祖早已有心清扫南洋障碍?重开通商通贡?”
&esp;&esp;朱植等人心头一震。
&esp;&esp;太祖坚持了多年的禁海之策,到了晚年,他竟也认识到了不对,甚至有心去改正,恢复至最初的样子。
&esp;&esp;只不过,太晚了……
&esp;&esp;在这份牒文发出去没几个月,太祖朱元璋便去世了。
&esp;&esp;这或许,是太祖的遗憾。
&esp;&esp;有了这一份太祖时期的牒文,朱允炆再想开通商通贡,恢复市舶司,那朝廷之上的压力便会小很多。
&esp;&esp;之前朝臣动辄便是指责朱允炆违逆祖制,现在好了,朱允炆这一次是完全继承了太祖遗志,朝臣将无话可说。
&esp;&esp;在朱允炆拿到这份文书时,也暗暗松了一口气,特意赶至辽王府,便是为了告诉辽王等人,海禁解除,恢复通商通贡,不仅符合大明国运,也是太祖心愿。
&esp;&esp;隐含的意思是:
&esp;&esp;解禁大海,虽然违背了祖制,但这件事真不怪我,说到底,也是你爹的意思……
&esp;&esp;朱允炆正在与朱植等人交谈,突然门口传来沉重的脚步声。
&esp;&esp;安全局指挥史顾三审急步入殿,单膝下跪,双手托举一封信,高声喊道:“皇上,凤阳府八百里急报。”
&esp;&esp; 人生腐肉(一更)
&esp;&esp;云龙山蜿蜒起伏、状似神龙,昂首向东北,曳尾于西南。
&esp;&esp;山北,是黄河。
&esp;&esp;张显宗、宋礼、潘行、高巍、薛夏等一行人站在低矮的山上,看着涛涛河水,心情沉重到了极点。
&esp;&esp;“再不行疏导,黄河大堤将有彻底崩溃之势!”
&esp;&esp;宋礼抬了抬头,看着阴沉的天空,连日来暴雨,急促得像是将人推到断头台!
&esp;&esp;不,人已经在断头台了!
&esp;&esp;高巍踢飞了一块小石子,咬牙道:“这鬼天气,简直是要人命。张大人,我们不能再赶路了,必须停下来想办法应对水患。”
&esp;&esp;潘行也点了点头,面色阴郁地说道:“眼下已至徐州城南,徐州知府也应收到了话,马上会带人赶过来,不如便在这云龙山治理水患吧。”
&esp;&esp;张显宗眼窝深陷,一脸疲倦,加上骑马时摔了两次,几乎要了他的命,可纵是如此,他依旧凭着极强的意志,站在这里。
&esp;&esp;“黄河水太大,太重了。再这样下去,会死很多。”张显宗的声音有些沙哑,转头看向薛夏,道:“算时辰,徐州知府也该到了吧?莫不是安全局没送到消息?”
&esp;&esp;薛夏眼神微微一寒,沉声道:“安全局送报,绝不会延误。”
&esp;&esp;“呵,大人,安全局不会延误,可有人会延误。”
&esp;&esp;高巍指了指北面。
&esp;&esp;张显宗抬头看去,心中顿时一团火气。
&esp;&esp;只见远处,铜锣开道,肃牌高举,高马在前,马车轻晃,在这之后,还有上百官吏整齐列队,缓缓而行。
&es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