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90节(第2/2 页)
p;&esp;朱允炆感慨道:“那就有劳戴院使与诸位了。”
&esp;&esp;戴院使安排好许夫人注意之事后,向朱允炆、马恩慧行礼告退,临走之前道:“皇上,匡愚、郁震两位医师曾想与皇上再论医术,不知可否?”
&esp;&esp;“改日朕会再去国子监,到时再论吧。”
&esp;&esp;朱允炆虽然不懂得什么医学,但对于基础的一些医学理论,还是希望告诉这些太医,比如细菌,比如消毒,比如外伤处理,小型手术……
&esp;&esp;当然,古代没有办法做到无菌环境,也不具备充分的手术条件,但多研究研究,总没什么错……
&esp;&esp;就算培养不出来高明的医生,能少几个庸医也是好的。
&esp;&esp;“什么本草纲目?”
&esp;&esp;马恩慧拉着朱允炆问道。
&esp;&esp;“啊?皇后如何知道《本草纲目》?”
&esp;&esp;朱允炆有些惊讶,莫不是马恩慧也穿越了?
&esp;&esp;马恩慧白了一眼朱允炆,道:“臣妾自是听皇上嘀咕出来的……”
&esp;&esp;朱允炆郁闷,什么时候自己想个事,随口便说出来了?难道自己也低血糖,得了失语症?
&esp;&esp;许夫人没有大碍,马恩慧也轻松了许多,中午便留在了马家用膳,饭刚吃到一半,门外便传来了轻快的脚步声。
&esp;&esp;“父亲,母亲,孩儿所选国歌被点中了,明日便会经国子监报送给朝廷。”
&esp;&esp;人未到,声音先传入了房中。
&esp;&esp;朱允炆抬起头,看着刚进门,愣在原地的马文然,不由笑道:“国舅推选的国歌是什么,可否先让朕听听?”
&esp;&esp; 大明国歌(二更)
&esp;&esp;八月底,朝堂纷扰之事渐消,几乎所有官员都将目光投向了一件事:
&esp;&esp;三大国本,即国歌、国旗、国徽。
&esp;&esp;自建文元年开始,至当下长达八个月的时间,无论是京师,还是京师外府州县,无论是繁华苏杭,还是困顿边疆,只要有官衙、官学,就会有三国本之论。
&esp;&esp;这是一件大明天下,所有士绅、官僚阶层共同参与的盛事,甚至在京师等地,一些富农、商人也想尽办法参与其中。
&esp;&esp;按照礼部统算,全国各地报送各类方案,均超过了三千份,然良莠不齐,经礼部、内阁、都督府、都察院、六部等初审之后,每一种方案只遴选出了五百份。
&esp;&esp;而这五百份,又经过一轮轮审查,无数场争论,才最终各留下三十六份方案。
&esp;&esp;没办法再减了,再减下去,就要打人了。
&esp;&esp;以国歌来论,三十六份方案,内阁一份,六部及相关衙署、国子监合计十份,五军都督府三份,剩余二十二份,是全国各地布政使送来的。
&esp;&esp;总不能让人家连决赛都不进,淘汰赛就把他们赶走吧?
&esp;&esp;这多不地道。
&esp;&esp;得罪人也得交给皇上去得罪,礼部不愿意当这个冤大头,于是,三十六方案一起呈报到朝堂之上,由皇上与百官共同决议。
&esp;&esp;出使西洋,人家要奏乐奏国歌,清朝没有,李鸿章也没有,于是用了一首诗词作为“国歌”:
&esp;&esp;“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
&esp;&esp;这首存在于外交场合的国歌被称之为《李中堂乐》。
&esp;&esp;但这并非是朝廷法律规定的国歌,后面清朝还写了一首陆军军歌《颂龙旗》,整天喊着“扬我黄龙帝国徽,唱我帝国歌”,但那也不是国歌。
&esp;&esp;中国历史上,?国歌应该有激励人心的作用,要有“前进”精神,如此软绵绵的吹嘘,有什么意义?
&esp;&esp;“百官先行决议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