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240节(第2/4 页)
朝廷之令,以税为由,大肆兑换铜钱,必会滋扰百姓,对地方极是不利。”
&esp;&esp;“那我们如何是好?”
&esp;&esp;卓敬有些着急。
&esp;&esp;夏元吉思索了下,道:“最合适之法,当属劝皇上莫要行钱庄之事,言明厉害关系。”
&esp;&esp;黄子澄微微点了点头,同意道:“这是最合适的法子,只不过,皇上自登基以来,多有主见,罕有退让,若他已下决断,我们怕难说服。”
&esp;&esp;“纵无法说服,也可免户部之责。”
&esp;&esp;卓敬肃然道。
&esp;&esp;户部反对,若皇上执意开设中央钱庄,吃了亏,丢了人,也不能说户部不作为,哪怕是日后追究责任,也怪不到户部头上。
&esp;&esp;钟粹宫。
&esp;&esp;宁妃亲手熬制了御寒滋补鱼汤,端给朱允炆,道:“冬日免不了寒,总在外走动,皇上还需多保养才是。”
&esp;&esp;朱允炆品了品,笑道:“手艺见长。”
&esp;&esp;宁妃听闻朱允炆夸赞,便说道:“臣妾可是从尚膳监学了许久才学会的,厨艺一道,也极多学问。”
&esp;&esp;朱允炆吃了一口,放下汤匙,嘴角微动:“《道德经》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小鲜想要做得好,可不容易啊。”
&esp;&esp;宁妃浅浅一笑,道:“愿皇上选尽良才,多有伊尹。”
&esp;&esp;“伊尹吗?他以味说汤,至于王道,爱妃倒也清楚?”
&esp;&esp;朱允炆眼睛微微一亮。
&esp;&esp;宁妃坐了下来,轻道:“商元圣可是传说,臣妾如何能不听闻,就是尚膳监也以其为祖。五味调和、火候论,便是其所创。以厨之艺,比之国家,是成汤之重臣。”
&esp;&esp;朱允炆有些叹息。
&esp;&esp;古代人都知道治大国若烹小鲜之难,唯有清至以后,在那喋喋不休,说什么治大国若烹小鲜是简单,借此抨击《道德经》无为而治。
&esp;&esp;可要知道,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时代,可没什么炒锅,只能“烹”,拿一条小鱼,简单洗一洗,既不去肠子,也不去鳞,如果总翻动,会让小鱼碎掉。
&esp;&esp;在《毛诗故训传》中有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
&esp;&esp;烹小鲜不可扰,治大国不可烦。烦则人劳,扰则鱼溃,这才是治国智慧,才是“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真谛。
&esp;&esp;朱允炆看着眼前的鱼羹,品了品,说道:“道理虽是相通,可做起来难,想要做好更难。朕已经给户部放了风声,打算设置中央钱庄。”
&esp;&esp;宁妃聪颖,笑道:“那户部一定会反对。”
&esp;&esp;朱允炆哈哈笑了笑,道:“没错,他们会反对,而且不会反对一次。只是朕给他们机会,希望他们与朕共进退,若他们不要这个机会,而是想要在朕身上捞取好处,到时候吃了巨亏,也怨不得朕。”
&esp;&esp;宁妃莞尔,提醒道:“百姓还好说,他们手中的银本就不多,可百官、商贾未必会放过如此机会。谁都知道银贱铜贵,若有人大量囤积铜钱,必会导致铜更贵,凭空多出来许多利来,他们必会争抢。”
&esp;&esp;朱允炆示意宁妃一起用膳,道:“争,他们不争,我们如何赚一笔?秘密运抵京师的铜币已堆积如山,何福那边冲压铸币也已实现,后续供应不会出问题。银贱铜贵已到了危险地步,再如此下去,必影响民间生活,钱庄已经等不得了。”
&esp;&esp;宁妃清楚朱允炆的谋划,中央钱庄的原始资本积累,便是以后宫营收为主,后来何福带匠人开大铜矿,铸造铜币,积累了近十个月,已形成了相当规模,推出钱庄,是有条件的。
&esp;&esp;“臣妾有一事不明。”
&esp;&esp;宁妃拿出了一枚铜钱,放在桌案上。
&esp;&esp;朱允炆看了一眼,解释道:“可是在疑惑,为何到了建文朝,铜币依旧是洪武通宝,而不是建文通宝?”
&esp;&esp;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