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军阀 第24节(第2/4 页)
次日上午,刘衍带着王炆镇和贾洪雨一行来到了晒盐场。众人翻过海边的一个小土坡,迎面便是一望无尽的大海,海水是灰褐色的,天空则是蔚蓝色的,相衬之下很是壮观。
&esp;&esp;在晒盐场的周边是大片的滩涂地,淡水形成的大大小小的湿地遍布水草芦苇。
&esp;&esp;小旗官张义带队也回到了这边,正与三十多名壮妇一起忙碌着。
&esp;&esp;此时众人已经将两个晒盐池彻底清理完毕,两个池子的引水渠也已经全部修葺完毕。另外张义还带人将晒盐场的其余各处一并修葺了一下。
&esp;&esp;“他们在干什么?”
&esp;&esp;王炆镇指着正在忙碌的壮妇和墩军,发了问。
&esp;&esp;刘衍说道:“启禀大人,属下已经让他们开始试着晒盐了,现在他们正在引流海水、过滤清理海水中的杂质,虽然还没有正式准备产盐,此时众人正在操练晒盐的流程,等熟悉几天之后,便可以正式产盐了。”
&esp;&esp;接着,刘衍便为王炆镇和贾洪雨讲起晒盐的大致流程。
&esp;&esp;首先便是纳潮,也就是引海水进来。
&esp;&esp;这也是有讲究的,“旱晴天纳潮头,平时纳潮中,雨后纳潮尾,夏秋季纳夜潮”。
&esp;&esp;正所谓围堤纳潮,张义带人在海边重筑了围堤,将海水逼进引水渠内,引入晒盐池中,然后在这个时节,以太阳光暴晒大概七天左右,待海水自然蒸发掉,底部的泥土就蕴含了相当浓度的盐分,之后便可以取土备用了。
&esp;&esp;下一步便是制卤。
&esp;&esp;以海边的茅草晒干,再用湿土垒成灶台,用竹片上搭茅草,铺好之后就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盐漏,可以制卤了。
&esp;&esp;将纳潮收集好的盐泥铺在草上,用大桶取来海水,不停的冲刷盐泥和茅草,过泥草之后,滤出来的便是可用的卤水。
&esp;&esp;卤水再次过滤,去除杂质,装入坛中沉淀一段时间,那便可以进行最后一步煎煮了。
&esp;&esp;煎煮卤水需要用大灶以及大型铁锅,此时张义已经带人在晒盐场的北面修建了几间房屋,屋内便是数座大灶,以及大铁锅,是专门用来煎煮卤水的。
&esp;&esp;先用大火猛烧,卤水沸腾之后,再以文火慢煮,大概四个时辰之后,卤水的水分便会煮干,白色的海盐至此成型,这便是完整的煮盐之法。
&esp;&esp;王炆镇和贾洪雨听完了刘衍的介绍,也是感叹不已。虽然之前戴百户经营这里的时候,王炆镇便多少参与其中,可是却没有来过这里,也对晒盐的事情不甚了解。
&esp;&esp;此时王炆镇问道:“现在出盐的价格是多少,刘总旗可曾打探过?”
&esp;&esp;贾洪雨也在一旁问道:“这两口池子能出产多少海盐?”
&esp;&esp;刘衍笑着说道:“启禀大人、回贾大哥的话。现在海盐质量好些的话,可以卖到一斤一两五钱银子。现在晒盐场已经清理出两个晒盐池,后续还会继续将其他的晒盐池清理出来,并且随着产量需求的实际情况,还会继续开挖新的晒盐场。”
&esp;&esp;俗话说得好:三石米一斤盐,形容的就是此时盐价之贵,市面上的官盐价格甚至还要更贵一些。所以刘衍定价一两五钱银子一斤海盐,价格已经非常很低了。
&esp;&esp;“就以现在两个晒盐池的产量来看,每个晒盐池大概可以引入海水两千斤,经过暴晒之后可以得到八百多斤的盐泥。这些盐泥经过工序之后,可以得到七百多斤的卤水,最后煎煮之后,至少可以得到三百多斤海盐,两个晒盐池就是将近七百斤左右。”
&esp;&esp;王炆镇有些失望的说道:“七百斤海盐,每斤一两五钱银子,这也才一千多两银子啊!”
&esp;&esp;刘衍笑着说道:“大人明鉴,这一轮制作下来,周期可不是一个月,而是五到七天。也就是说,两个晒盐池一个月的产量应该是四千多斤以上,收益应该是六千多两。”
&esp;&esp;“那也太少了!”
&esp;&esp;要知道现在光是肥皂生意,王炆镇每个月就能赚取一万两以上。现在刘衍许诺的海盐生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