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我能有什麽坏心思?只是想给您一个惊喜……(第3/6 页)
迎着皮埃尔·德里尼探究的目光,洛特·杜根摊了摊手补充道:「好吧,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天才都是有特权的。想想你年轻的时候吧,难道你没有任性过?」
不得不说这个理由让皮埃尔·德里尼无话可说。
是的,他年轻的时候那些大佬的确也一样很包容他。
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让-皮埃尔·塞尔------还有许多当时的数学大师们都给他提供了许多帮助。
甚至当格罗滕迪克退出数学研究之后,都依然在wei猜想这块给了他许多帮助,且始终支持他独立进行研究。
要知道在上个世纪这种横跨代数几何丶数论跟表示论的多领域研究并不是主流,当时不管是他的导师还是他的同事都对他的想法近乎是无限的包容,才让他有了后来的成就。
「好吧,两篇论文我会一起尽快审核的。另外陶轩之教授对乔喻的研究很感兴趣,如果你还没有找到更合适的审稿人的话。」
皮埃尔·德里尼最终如此说道。
「陶轩之?好吧,不得不说他的确是不错的审稿人,另外还有彼得·舒尔茨丶安德鲁·怀尔斯丶理察·泰勒丶安德鲁·格兰维尔,加上你,一共六位审稿人,正好够了。」
洛特·杜根把他选的审稿人都一一列举了出来。
皮埃尔·德里尼点了点头,不得不说,在选审稿人这块身为数学年刊主编的洛特·杜根的确是专业的。
审稿人中有数论的专家,代数几何与朗兰兹纲领的专家,模形式的专家,数学跨领域的思想家,以及一位计算与实验验证专家,足以对这篇论文进行全方位的审核。
是的,一篇论文六位审稿人这种情况并不常有,皮埃尔·德里尼觉得这两篇论文的确值得如此慎重的对待。
毕竟这意味着数论研究将从这篇,不,是这两篇论文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认可了洛特·杜根的想法之后,皮埃尔·德里尼问了句:「他们都同意作为这两篇论文的审稿人了吗?」
洛特·杜根玩味的看着老友,笑着答道:「当然,除了陶轩之我还没有通知之外,其他人都已经同意了。
我跟他们说了,你对这篇论文的初评是如果文章是对的,这将是本世纪最伟大的里程碑之作,没有之一。所以别露馅了。」
皮埃尔·德里尼惬了证,然后表情快速恢复了自然-—
这个该死的家伙,他发誓自己还没有说过这句话,毕竟他刚刚才初步看完论文,都还没有深入的进行计算跟推导。
「我记下了,如果他是对的,我下次会在公开场合再说一遍。」
皮埃尔·德里尼瞪了洛特·杜根一眼,回答道。
好吧,有一个了解他的朋友其实也不错,因为他觉得这个评价其实非常贴切。
如果最后大家都挑不出文章有什麽错漏的话。
一个重要的公理体系框架搭建需要时间,证明需要时间,交给审稿人验证同样需要时间。
所以乔喻投稿之后,就没再关注这件事了。
一方面研究才刚起步,他还需要继续往后推进。接下来他还要引入一些更复杂的概念。
比如模态卷积,这就需要把二维模态空间推进到三维模态空间。
从二维推进到三维,同样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证明的工作会更复杂一些。
不过更复杂的其实还是验证工作而非单纯的证明。
乔喻从洛特·杜根那里得知,他的论文最少会找四到五位的审稿人审核后,
他就能大概判断出这篇论文最快大概也要在十二月末见刊了,甚至可能要等到来年。
哪怕审稿人都很勤快,审稿大概也要两个月,然后再排版,
按照乔喻的规划,第一批次的论文见刊之后再开始投第二批次的论文,就意味着还有三个月的时间做下阶段的工作。
显然这个时间可以说相当充裕。
第二批次的论文乔喻依然打算分成两篇,也依然是他跟陈师兄互为第一作者至于原因也很简单。偶尔能发一篇四大顶刊,人家会觉得这人也就是走狗屎运了。
但如果能持续的发顶刊,才会让某些人发现这位大佬必须得供起来-——」
顺便还能为自己的课题打打gg。正如他跟洛特·杜根说的那样,整个框架他可能要花十篇以上的论文来构建。
前期的工作量还不算大,但一旦开始把群论丶图论这些东西都引入到框架内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