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要变天了(第3/3 页)
这也没什么好准备的,陈晚荣心想带点钱在身上,直接往长安去就是了,应一声,自去指挥做香皂。后天就要出门。把肖尚荣拉在身边,特的叮嘱一番,尤其是要注意的地方更是再三讲解,直到肖尚荣弄明白为止。
第二天一大早,郑建秋带着伙计,赶着车马过来提货。他地货陈晚荣早就准备好了,自然是没有问题。
趁装货时间,陈晚荣请郑建秋奉茶,郑建秋笑道:“陈小弟。这大可不必了。不过,我倒是有几句话要对您说。”
“还请老爷子赐教。”陈晚荣知道他的话对自己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郑建秋跟着陈晚荣进屋,随来的郑晴也跟了进来。陈晚荣请父女二人坐下,奉上茶水,问道:“不知老爷子有何见教?”
“言重了。见教不敢。”郑建秋笑道:“这事不是你地事,是你弟弟再荣地事。再荣真够争气的!这可是鱼跃龙门的良机。千万不要错过。人生在世,图的是什么?功名、钱财、女色,都不是,图的就是一个机会,一展胸中所学地机会!只有那些胸无大志的人才会一心追求功名利禄,如花美眷。再荣不是这种人,他一心奋击突厥于大漠之上,好男儿才会有这等志向,要是给太子挑中了。还怕不能如愿?”
这说法和陈晚荣的看法不谋而合。尤其是人生在世追寻地就是一个施展胸中所学机会这话可圈可点,卫青、霍去病、李靖他们不正是这种人吗?要不是陈晚荣了解他,还真会大跌眼镜,谁也不会想到一个商贾之人竟是有这等高明地见解。
陈晚荣击掌赞道:“老爷子所言极是,受教了!”
郑建秋摇摇手,接着往下说道:“机会归机会,能不能给太子挑中,这还得看他的造化。要想鱼跃龙门。除了科场得意以外。还有其他地途径,可以投名。拜入朝中重臣名相门下。由他们推荐,前程似锦。”
唐朝投名之风盛行,有些读书人为了谋求前程,甚至凭借一支如花妙笔写些文章,更有甚者写上一篇《投名状》,把自己狠狠吹嘘一通,以期搏得权贵的青睐,这地确是一种捷径,他这是掏心窝子的话。
“老爷子的好意,我这里谢过了。”陈晚荣抱拳相谢。郑建秋略一沉吟道:“以我看,吴兄他虽然只是一介史官,但他为人正气凛然,上至皇上,下至文武百官对他还有三分敬重之心,由他出面保荐,太子定会降恩于再荣。依我观之,吴兄对再荣颇多赞赏之意,若你们有意,吴兄定会欣然应允。”
吴兢的人品正气,陈晚荣是再熟悉不过了。史官虽然职位不高,就连皇帝都要让三分,汉武大帝对《史记》很不满意,还是不敢杀司马迁,任由《史记》流传于世。“董狐直笔责赵盾”,“吴兢却张说”都是脍炙人口的史家故事。
要是吴兢愿意保荐,这事成功的可能性更大,陈晚荣不愿意陈再荣走这种投机取巧的路子,笑道:“这事我想没这必要!再荣的性子想必老爷子也知道,他想凭自己的本事来挣取功名前程。”
太子登基之后,肯定会重用东宫旧人,这等良机不知道有多少人削尖了脑袋想要,陈晚荣却拒绝了。尽管郑建秋豁达,也不由得愣住了:“陈小弟这份志气固然让人心折,可有些事也不是光凭志气就能办成地。走一点捷径,反倒事半功倍。陈小弟,您可要想好。要是您同意,我今天赶到长安,给吴兄言语一声。”
对他地热心肠,陈晚荣打从心里感激,只是这事就是我同意了,陈再荣也未必同意,笑道:“让老爷子费心了。只是,这事还是算了吧。我想再荣还是想凭自己的才干搏取功名。”
郑建秋叹息一声:“陈小弟,老夫言尽于此,您自个思虑。货已装好,我就告辞了。”
陈晚荣起身相送,郑晴凑到陈晚荣身边,轻声音问道:“陈大哥,你是不是要送再荣弟去长安?”
“是呀!爹娘不放心,要我跟着去。”陈晚荣对她是知无不言。
郑晴眨着明亮的眼珠道:“陈大哥,我好多天没见娘和弟弟了,我跟你们一道去长安,行么?还请陈大哥不要嫌我累赘。”
“你说笑了,有你这么一位知书达理,学识非凡的奇女子同行,在路上谈天说地,指不定多高兴呢。”陈晚荣对她是打心里钦佩。
“谢谢陈大哥!”郑晴冲陈晚荣嫣然一笑,很是高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