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嬴政之念(第1/2 页)
嬴政独自伫立在咸阳宫那空旷而又威严的大殿之中,四周的立柱仿若沉默的巨人,见证着他内心的挣扎与权衡。他的目光仿若能穿透这宫墙,看到大秦广袤无垠的疆土,思绪也随之飘向了往昔的峥嵘岁月。
想当年,他初登大宝,年仅弱冠却已胸怀囊括四海之志。那时的大秦,虽有六世余烈之根基,但仍面临着六国合纵连横的巨大威胁。他以稚嫩却坚定的双肩扛起了统一六国的重任,每一场战役的谋划都慎之又慎,每一次战略的抉择都关乎生死存亡。
他周旋于群臣之间,既要平衡各方势力,又要确保自己的政令得以畅通无阻。他用铁血手腕铲除异己,以雄才大略招揽贤才,在那风云变幻的战国乱世中,硬是凭借着自己的果敢与睿智,一步步将六国逐一击破,完成了前无古人的大一统壮举。那是他生命中最为璀璨的华章,也是大秦帝国傲立于世的起点。
然而,时光如白驹过隙,无情地在他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如今,他已步入中年,身体的疲惫感日益加重,精力也大不如前。他深知,自己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可以连续数日批阅奏章而不知疲倦、亲率大军驰骋沙场而毫无惧色的年轻君主了。而在这漫长的统治岁月里,他对长生的渴望愈发强烈,曾寄希望于方士们的仙药秘方,期望能借此永驻皇位,永远守护大秦的江山社稷。
为此,他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朝政的正常运转。
可如今,他渐渐明白,长生不过是镜花水月,虚幻而不可及。而在他执着于长生的过程中,却险些疏忽了对帝国继承人的精心培育与严苛历练,这让他心中暗自懊悔不已。
当他将目光聚焦于扶苏身上时,内心的情感复杂而深沉。他欣慰地看到,在沐羽等一众贤能之士的辅佐下,扶苏已逐渐摆脱了年少时的青涩与懵懂,开始显露出一位储君应具备的沉稳气质与睿智风范。
扶苏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对经史典籍的勤奋钻研,以及对大秦未来发展的深入思考,都让嬴政仿佛看到了大秦帝国在未来的希望之光。他深知,扶苏那颗仁慈善良的心,犹如春日暖阳,在治理天下时,能够温暖百姓的心田,赢得万民的拥戴与敬仰,这对于巩固大秦的统治根基至关重要。
但他也清醒地认识到扶苏性格中的致命弱点。扶苏太过仁慈温和,在这充满权谋算计、利益纷争的朝堂之上,他的这种性格很可能会成为被对手利用的把柄。
嬴政担忧,一旦自己退位,那些在朝堂上盘根错节、位高权重的大臣们,是否会因为扶苏的温和而心生轻视,进而阳奉阴违,甚至妄图架空新君。
嬴政脑海中不禁浮现出曾经朝堂上的激烈争论场景,每当面临重大决策时,扶苏总是会在权衡各方利益的过程中犹豫不决,难以迅速而果断地做出裁决。在这残酷的帝王之路上,这种优柔寡断无疑是一颗隐藏极深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将大秦帝国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而沐羽的存在,在他的传位考量中占据着极为特殊的地位。沐羽的聪慧机敏与深谋远虑,嬴政是有目共睹且深有体会的。沐羽常常能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中洞察先机,以独特的视角提出新颖而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犹如点点繁星,在大秦帝国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然而,沐羽那谨小慎微、时刻警惕功高震主的性格特点,又让嬴政不得不有所顾虑。他深知,在权力的舞台上,人性往往是脆弱而多变的。他害怕沐羽在扶苏登基之后,因过度担忧自身安危而选择明哲保身,悄然退缩。
倘若如此,扶苏将会失去一位能够在关键时刻为其出谋划策、排忧解难的得力助手,而大秦的朝堂也极有可能因此陷入混乱无序的动荡之中,各方势力将重新洗牌,争权夺利的斗争必将愈演愈烈,最终导致大秦帝国的根基动摇。
嬴政深知,自己在位一日,大秦帝国便能凭借着他多年来树立的无上威望与绝对权威,维持表面上的风平浪静与秩序井然。但他更明白,岁月的车轮不会因他的留恋而停止转动,他不可能永远守护着这片用鲜血与汗水浇灌而成的江山。大秦的未来需要一位新的君主来引领,而扶苏,尽管存在诸多不足,但在他目前的认知里,仍是最合适的皇位继承人选。
他在心底无数次地叩问自己:“难道仅仅因为这些担忧与顾虑,就剥夺扶苏继承皇位的机会吗?难道要让大秦的皇位传承一直悬而未决,如同高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直到自己油尽灯枯,无力回天吗?”
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了大秦帝国的先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