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除了宋朝,大家都在用军功爵制(第1/3 页)
大宋。
福宁宫。
“还真是军功爵制啊...”
赵匡胤叹息了一声,对这个制度有些头疼。
想启用,但是又害怕再次回到五代十国那种环境,并且他还很清楚,这个制度,后遗症也是无限的大。
强如大秦,都有很大的原因崩塌于这个制度。
当启用于这个制度的时候,除非掀起腥风血雨,不然的话,想停下,可以说是无比的困难。
...
现代时空。
“其实建哥说的稍微有些错误。”
“军功爵制,其实后续历史依然在沿用,在我的印象里,好像除了宋朝以外,大多数的王朝,都在实行军功爵制。”
“只是,每个朝代的军功爵制都有些差异。”
李恩凡稍稍反驳了一下冯建的观点。
在座的人都把军功爵制看成了什么灾祸一般,这是不对的!
“军功爵制?这和后续历史的那些军功晋升应该是差不多的吧?”
曾宇这时候开头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因为在他的印象里,军功爵制和军功晋升,似乎都是差不多的,以军功有了一个向上的阶梯。
后世的许多人认为只有秦朝启用了军功爵制。
但实际上,历史上的许多朝代,都启用了军功爵制度。
“都是差不多的,只是后世没有了爵位这个东西,所以军功晋升和军功爵制其实都大差不大。”
“在你们的印象里,是不是只有秦国才有军功爵制?”
“并且,以你们的印象里来看,是不是把军功爵制看成了什么洪水猛兽?”
苏轼不自觉的点了点头,在他的印象里,军功爵制确实有点洪水猛兽的意思了。
而其他人,包括罗阳等几人在内,也都赞同的点点头。
“其实历史上,包括明朝、唐朝在内,还有汉朝,他们都是用的军功爵晋升制度。”
“比如说明朝,明确规定: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
“也就是说,无军功者不得封爵?!”
“不然的话,明初徐达、汤和、李文忠等人的国公和候爵是怎么来的?”
“再说唐朝,唐朝的军功爵制度,分为勋官和爵位两个部分。”
“一个是在政治体系内的地位,一个是军事体系里的地位。”
“比如你们熟悉的,上柱国、太尉、司徒、司空、太保、太傅、太子少傅、太子太保和太子少保。”
“这些就是勋官体系。”
“而勋官的晋升与个人功绩紧密相关,尤其是在战争中的表现。”
李恩凡把自己所了解到的唐朝和明朝的军功爵制度都一口气说了出来。
“还有,你们以为爵位是不是就是:公、候、伯、子、男,这五个爵位?”
“其实也是有出入的,明朝最初是实行的这五个爵位,并且还规定了可以世袭。”
“正一品国公、郡公,从一品郡侯,正从二品郡伯,正从三品县伯,正从四品县子,正从五品县男。”
“严格点的来说,这是明朝的功臣外戚封爵体制。”
“但后来,朝堂的压力过大,直接把世袭取消了,并且把爵位中的子爵,还有男爵也一并的取消了。”
“最后还规定,公、侯、伯这三等爵位,不再世袭,除非有特殊军功?。”
说完了明朝,李恩凡又开始说起了唐朝。
“而唐朝呢?唐朝的爵位制度是分为了九等。”
“王、郡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县侯、开国县伯、开国县子和开国县男。”
“爵位的品级从正一品到从一品依次递减,王爵拥有万户的食邑,而最低的爵位开国县男也有三百户的食邑。”
“注意这里,又有很大的不同了!”
“唐朝的爵位,是有食邑的。而明朝的爵位呢?没有食邑!”
“并且,明朝的外戚功臣封爵体系里,是没有王爵的!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在唐朝,不是宗室,也可以被封为王爵。”
“如:罗艺,还有后来的杜伏威等人,这些都是归顺朝廷被封为的王爵。”
“而安史之乱后,异姓被封为王爵的情况越来越多。”
“但明朝呢?宗室自有一套封爵的体系。”
“并且王爵也是宗室独有,非宗室不得封为王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