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宣帝的酒色财气(1)(第2/3 页)
没有听到他的好名声,说明我这个宫官做得不称职啊。现在皇太子年纪还小,志向和学业还不成熟,请陛下另选高明之士,作为他的良师益友,调理培养皇太子的素质,希望他每天每月有所进步。如果不这样,恐怕将来难负大任,到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宇文孝伯没直接说太子如何吃喝玩乐,不务正业,而是极力说自己工作失职,教导无方。言在此而意在彼,属于表达上的曲径通幽之术。
武帝看到宇文孝伯如此谦恭,又如此自责,对他更加信任。他肃然起敬地对这个部下说:“你不要自责了,我还能不了解你吗?你世代为人鲠直,忠于职守。听到你这番话,可见你的家风。你不要推辞了,这左宫正一职还是非你莫属。”
当然,为了加强对太子的教导,武帝还是部分接受了宇文孝伯的建议,任命尉迟迥的侄子尉迟运为右宫正,从而加强对太子的教育和辅导。
武帝对太子很严格。太子每次朝见,行动进退和群臣一样,不管严冬盛夏,都和大家一样的奔忙,行动不得自由。
宇文赟喜欢喝酒。年轻人嘛,偶尔喝点酒,壮壮胆,提提神,本来是件很稀松平常的事。但这家伙饮酒没有节制。可能宫中都是人家进贡的好酒,不喝白不喝,喝多了就上瘾了。武帝知道后,就把太子狠狠教训了一顿,然后又颁布禁酒令,严禁把各类白酒送入东宫。
用我们现在的观点来看,武帝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对于未成年人,喝酒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武帝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孩子的教育有点简单粗暴。太子有过错,不是拳打脚踢,就是棍棒相加。他曾经对太子说:“自古以来太子被废掉的有多少人?除了你以外,我其他的儿子难道不能立为太子吗!”
为了随时了解太子的动向,他还加强了对太子行为的监督检查。命令东宫的官员记录太子的言谈举止,每月定期向武帝报告。而武帝则根据汇报的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期望太子能不断地接近他心中的培养目标。为了把这个儿子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武帝可谓是费尽心血不遗余力。
实际上不单是周武帝,历史上的几乎所有的帝王在培养太子方面都是挖空心思:挑最好的老师,找最优秀的伴读,提供最好的教育教学环境等等。之所以如此重视,是因为太子的身上维系着国家的安危,寄托着先帝的希望。他肩上挑着的是整个江山社稷的生死存亡,是整个皇家亲族的兴衰荣辱。而对于那些有远大志向的的君主来说,还有另一层意义:太子这个未来的国家元首,将会继承和弘扬前辈的事业,从而实现前代帝王所未能完成的伟大志愿。
我们都记得秦始皇嬴政,这个扫灭六合、一统天下的千古一帝,其实他的伟大功业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而是浸透了历代嬴氏国君的心血。西汉的政治家贾谊在《过秦论》一文中写道:“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至少从秦孝公的时候就确立了,经过几代君主的共同努力,最后才在嬴政手里变成现实。我们换个形象的说法,秦嬴政是站在他爹、他爹的爹、他爹的爹的爹、他爹的爹的爹的爹肩上才实现了摸天的愿望。这里面,如果在他之前的任何一位国君出了问题,嬴政都不可能建立那样的盖世功勋。
反面的例子也有。比如西蜀的刘备。刘备一代枭雄,一生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他的伟大志向就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实现大汉王朝的伟大复兴。但他没能完成自己的志向就驾崩了,而作为他的事业的继承者刘禅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的接班人。诸葛亮辅佐他时候,他还能做点什么。等到诸葛亮一死,他的志向也随之烟消云散了,渐渐地沦为“垮掉的一代了”。
所以接班人的问题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也是一个不能不高度重视的原则问题。一个家族如此,一个单位如此,一个国家更是如此。
周武帝也有席卷天下、囊括四海之志,但他也知道完成这个伟大的志向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甚至于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基于此,他不能不关心太子,因为这个太子就是这个国家未来的领导者,是自己事业的唯一的继承人。所以他才在儿子身上花了这么多的心血。但是意愿是一回事,手段是一回事,而客观效果则是另一回事。周武帝的的教育管理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了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